一.葡萄酒為什么用夜光杯來品
1.首先是中國古代的習俗,不管是飲茶還是飲酒都是非常講究器皿的,夜光杯也就是一種玉杯,倒?jié)M酒水之后,顯得晶瑩透亮,加上形狀各異的杯身,顯得尤為尊貴,用它來飲酒可以滿足古代權貴階級的虛榮之心。
2.玉杯本身具有抗高溫,耐嚴寒的特性,中國古代飲酒喜溫酒,用玉杯不至于破裂。葡萄酒不是中國古代主流的飲品,所以葡萄酒用夜光杯僅僅是習慣所致。
二.什么葡萄美酒要用夜光杯?
1.飲酒須得講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喝汾酒當用玉杯,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梢娪裢胗癖茉鼍粕?。
2. 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飲,那就醇美無比,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誠不我欺。
3. 至于飲葡萄酒,當然要用夜光杯了。古人詩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咸衙谰谱髌G紅之色,我輩須眉男兒飲之,未免豪氣不足。
4.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后,酒色便與鮮血一般無異,飲酒有如飲血。詞云:‘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飲高粱酒,須用青銅酒爵,始有古意。
5.至于那米酒呢,上佳米酒,其味雖美,失之于甘,略稍淡薄,當用大斗飲之,方顯氣概。 百草美酒,乃采集百草,浸入美酒,故酒氣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飲先醉。
6. 飲這百草酒須用古藤杯。百年古藤雕而成杯,以飲百草酒則大增芳香之氣。 飲紹興狀元紅須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勉強可用,但已有衰敗氣象,至于元瓷,則不免粗俗了。
7. 飲梨花酒該當用翡翠杯。白樂天杭州春望詩云:‘紅袖織綾夸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你想,杭州酒家賣這梨花酒,掛的是滴翠也似的青旗,映得那梨花酒分外精神,飲這梨花酒,自然也當是翡翠杯了。
三.葡萄美酒夜光杯,馬上中秋節(jié)了,想在中秋節(jié)喝葡萄酒,請問什么牌子的葡萄酒最好?
現(xiàn)在紅酒沒有最好一說,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一般的專賣都是先嘗后買,還是建議你到正規(guī)的專賣店去買,至少品質有保證,放心,現(xiàn)在有很多打著原瓶原裝的灌裝酒呢,,我是做這一行的了解比較多……
四.古詩“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是什么酒?
1.一般詩詞選本注釋這首詩,只籠統(tǒng)說\\"葡萄美酒\\"產自西域。由《涼州詞》這個題目,以及“琵琶馬上催”、“沙場”、“征戰(zhàn)”等語,可知這種美酒確實應該與西域有關。
2.而一般工具書解釋古代的“葡萄酒”時,也比較籠統(tǒng),比如《辭源》說是“用葡萄釀制的酒”,“漢時來自西域,唐時已能自釀”,《漢語大詞典》解說稍詳,云“用新鮮葡萄或葡萄干經過發(fā)酵而制成的酒”,并引《史記·大宛列傳》、晉張華《博物志》等為例。
3.殊不知,古代的葡萄酒并非只有一種,而來自西域的葡萄酒制法與中原地區(qū)舊有的葡萄酒制法尤其不一樣。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卷二十五明確記載“葡萄酒有兩樣”,一種是簡單地釀制而成的,“取汁同曲如常釀糯米法,無汗用干葡萄末亦可”,這也就是中原地區(qū)舊有的方法,據(jù)傳漢代或三國時期就已開始制造,“魏文帝所謂葡萄釀酒,甘于曲蘗,善醉而易醒者也”。
4.宋人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經》也記載了釀制葡萄酒之法,比《本草綱目》所說要詳細,說明了原料的份量、比例及具體制作工藝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用這樣的方法釀成的“葡萄酒”并非現(xiàn)代意義的葡萄酒。
5. 另一種葡萄酒的制法則類似燒酒,“取葡萄數(shù)十斤同大曲釀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紅色可愛”,據(jù)李時珍說,這種制法“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
6.《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唐書》:“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貢獻,人皆不識。及破髙昌,收馬乳葡萄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
7.太宗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薄短茣贰ⅰ秲愿敗返纫惨隽诉@段記載,文字略異。
8.既然三國時已有葡萄酒,而來自西域的這種酒居然“人皆不識”,直到唐太宗試制成功,“京中始識其味”,這就是說,從高昌學來的酒法,與先前所知曉的釀制方法是迥然不同的。
9.《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了古代高昌所謂“踏漿”之法,也就是破碎葡萄果粒的方法,與今日歐洲一些小型酒廠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
10.現(xiàn)代葡萄酒釀造技術告訴我們:葡萄只有被破碎,使果汁與果皮上的酵母接觸后,才能發(fā)酵,除了自然酵母,還可以在葡萄漿汁里加入酒母。
11.《本草綱目》所稱的“大曲”,應該就是酵母或酒母。王翰詩中產于西域的這種美酒,其制法與現(xiàn)代葡萄酒釀造技術頗為相似,據(jù)周桓剛《白酒工藝學》、李約瑟《中國古代金丹術的醫(yī)藥化學特征及其方術的西傳》等著述說,它就像是古代的白蘭地或葡萄燒。
12.也有專家認為,《唐會要》等書中描繪的那種西域葡萄酒,更像是現(xiàn)代葡萄酒中的桃紅葡萄酒,其顏色介于紅、白葡萄酒之間。
13. 來自西域的這種新型葡萄酒,其技術居于同時代之前列。不過這方法在中國似乎并未得到廣泛流傳,據(jù)美國學者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載,直到晚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仍認為“中國人喝的酒是米制的,他們不用葡萄制酒,也沒有從外國輸入葡萄酒”(這記載是針對華南地區(qū)的)。
14.金朝文豪元好問寫了一篇《蒲桃酒賦》,序言中說,當時雖然多種葡萄,但“人不知有釀酒法”,“世無此酒久矣”,他的朋友劉光甫等人試著釀制了一些,自認為得到了“不傳之秘”,但他們也承認,他們造的這種酒已沒有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等特點,看來頂多達到《北山酒經》、《本草綱目》等所載的釀制葡萄酒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