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情中人是什么意思請舉些例子
性情中人是指那些真誠的、感情豐富的一類人。
在《水滸傳》中評定義那些血腥的英雄好漢,也唐人的筆記中描繪過隱居的高士,還在明清的話本小說中刻畫過那些才子佳人和青樓女子
在經(jīng)常聽到一種評價,說某某是性情中人。這評價中是略有幾分暗暗的羨慕的,或者,還有些感慨、贊許之類的。我想那評價別人和得到評價的人,也許沒往深處想,性情中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吧。
性情中人,據(jù)我所知,在《水滸傳》中評定義那些血腥的英雄好漢,也唐人的筆記中描繪過隱居的高士,還在明清的話本小說中刻畫過那些才子佳人和青樓女子。沒想到,在時下,性情中人這四個字,在時下又成為一種視角了。
性情中人,這四個字,拆開來看。性,其實應(yīng)該是本性吧,是真的意思;情呢,大約是感情豐富,感受力強的意思吧;中人,則應(yīng)該聯(lián)在一起,是指一類吧。如果按照這種解釋,大概性情中人應(yīng)該說是那些真誠的、感情豐富的一類人。
在這個越來越復(fù)雜的社會上,在這個越來越真假難辨時代,在這個物質(zhì)壓抑人性的潮流中,真誠而感情豐富的人,顯得稀有。從經(jīng)濟學的意義上來說,稀缺的資源,價值經(jīng)常會被放大。因此,看來被人評價為性情中人的人,無論從性情人本身來說,還是從物質(zhì)社會的現(xiàn)實來看,都是值得為此喝上一大杯的。
好像,性情中人,還不只是這么簡單地就可以概括了。在不同的情況下還有很多細節(jié),很有深意。有許多種具體的條件下,還附加了很多的內(nèi)容。比如,評價一個人外表看不出來,而內(nèi)心卻是怎樣性情的一個人。可能是說,性情中人也有外殼的。當然了,人的精神是寄托于肉體的,東漢王充早從無神論的角度說過,人死而神滅。
看來,性情中人主要是來形容人內(nèi)心的??墒牵说膬?nèi)心是多么難把握的一件事啊。且不要說化學、物理等自然界有千變?nèi)f化,而這滾滾紅塵中,又有多少變幻不定的東西。就是人本身,幾年不見,胖了瘦了、老了丑了俏了,老朋友幾年不見,晃如隔世。而人的內(nèi)心呢,反應(yīng)著所有的這些,瞬息喜怒哀樂紛呈,如何確定?
看來,性情中人應(yīng)該是形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內(nèi)心的某一刻的感受的。也許這種定義,比較確切一點。呵呵,費了這么大功夫,弄清楚這幾個字的含義,真是麻煩。
其實,性情中人就是一種感覺吧。于我,是變化不定,卻圍繞著一些內(nèi)涵的感覺。性情中人,應(yīng)該是忠于內(nèi)心感受的人,是感情豐富的人,是能夠義無反顧的人,是略有不合時宜的人,是敢愛敢恨、愛恨分明的人。所有這些的綜合,性情中人,是情感大于理智的人,至少是很多時候不很冷靜理智的人。
甚至,性情中人不僅是沒有理智的人,還可能是理性很強的人,只是有時候偏偏不按牌理出牌,偏偏要違背理智的人。性情中人執(zhí)拗啊,性情中人心中燥動不安,性情中人不在乎自己,又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1、性情中人喜歡相信別人,往往上當受騙,受傷的是自己。哪怕是別人隨便的一句承偌,都寧愿把他當真,到后來,別人早忘記到爪哇國了,自己卻還在癡心的等待,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才會翻然醒悟,大叫一聲:“某某誤我!”
2、性情中人常常感嘆命運不公,總以為自己有濟世之才,治國之德,足以當大任。見到身旁的同僚或者下屬投機鉆營,總是不以為事,認為那是小人的伎倆,不肖一顧。自以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當他們一個個地都走到前面去了,而自己卻依然如故,只好躲在某一個角落獨自感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人面前,還振振有辭:我瞧不起!
3、性情中人一般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他們的信念是憑本事吃飯,憑良心做人。也多少有點本事。不喜歡投機鉆營,也不喜歡玩弄權(quán)術(shù)。喜歡謀事,不喜歡謀人。往往被人當成馬前卒子,大帳先鋒。為他人做嫁衣裳。
4、性情中人仗義疏財,好交朋友,往往三句好話就把別人當成知己,掏心窩里的話都對人家說。殊不知有的人是有意套你的話的,對自己造成許多的不利,大呼上當!
5、性情中人臉皮子薄,喜歡幫人的忙,而不愿意麻煩別人,遇事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想去為難人家。當別人靠自己的幫助得到的好處,而自己到頭來一無所有,只好自我調(diào)侃:“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6、性情中人喜歡幻想?;孟朊魈?,幻想未來,幻想愛情,也幻想榮華富貴,有事也做白日夢。常常生活在夢里頭。但當現(xiàn)實與夢不一致時,借酒消愁“今朝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7、性情中人喜歡自由自在,不愿意管人,更不喜歡人管。天馬行空,我行我素。有什么工作不喜歡拖拖拉拉,寧愿三下五除二做完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8、性情中人愛好旅游,“偷得浮生幾日閑,逍遙作,天下旅”。常常學古人的樣子,讀幾卷書,行幾里路,寄情山水,豐富閱歷。有時還裝模做樣地“登東皋以舒號,臨清流而賦詩”。
9、性情中人喜歡喝酒,特別是三朋四友在一起,酒興尤高,拼命里地喝。寧愿傷身體,不愿傷感情。往往別人還沒有喝好,自己卻嘴得云里霧里了。
10、性情中人喜歡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和了一把好牌,高興得手舞足蹈。發(fā)起脾氣來,暴跳如雷??鞓窌r想個三歲的孩子。生氣時象誰“借了他的米,還了他的糠”一樣,臉相看不完。
11、性情中人感情豐富,對新聞不怎么感興趣,喜歡看小說、看電影、看電視劇之類有情節(jié)的東西,常??粗阒楣?jié)里面的人物一起流出眼淚,一邊搽還一邊罵自己:“怎么這么沒用?”
12、性情中人往往有個好的家庭環(huán)境,在良好的教育里長大,很少受到生活的苦難,成長的道路也比較順利。父母慈善,兄弟和睦,子女孝順,除妻子受不了自己的任性外,總的來說日子還是過的比較順心。
13、性情中人生活條件一般較好,既不是大富大貴,也沒有捉襟見肘。信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覺得“錢不在多,有用就行”,是典型的平安之命。
14、性情中人說話比較隨便,做事比較任性,總是喜歡自己的那點小聰明。往往有什么話,張口就說出來了,也不計較后果,常常后悔“該不那樣說的!”做事的不少,但成功的不多。有時候想得天花亂墜,到頭來也成不了一件事。
15、性情中人往往自以為是。興來則發(fā):或揮毫潑墨、撫琴吟哦,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興去則止:蒙頭大睡,百事不問,“管你王子升天不升天”。
16、性情中人往往很實在,也很透明。自己不虛偽,也看不得虛偽的人??梢匀蝿?,卻不可以任怨。“臂膀上跑得馬”,但眼睛里卻揉不得一粒沙子。喜歡用情,最怕別人欺騙自己的感情。
17、性情中人一般比較健談,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好象什么話題都插得上嘴,似乎“地上的事曉得完,天上的事曉得一半”。喜歡當說客,卻不喜歡當聽眾。
18、性情中人靈活有余,而原則不足。往往怕罪人,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為別人的錯誤開脫。當然,也會為自己的缺點詭辯。雖然明知道這是自欺欺人,但也要自圓其說。
19、性情中人容易激動,也容易氣餒。有時心比天高,卻安于現(xiàn)狀。有時小樓一統(tǒng),無論春秋。激動時豪情萬丈,如“九萬里風鵬正舉”。消沉時垂頭喪氣,“卻道天涼好個秋”。
20、性情中人文思敏捷,跳遠性強,但思路不夠嚴謹。凡事講個大概,處事全憑自覺。
21性情中人往往既不厚,也不黑。有時候“死要面子活受罪”,對人對事講究個“得過且過”,“隨心所欲”。
22、性情中人喜歡幻想,更喜歡回憶。過去的一些美好的人或者美好的事,哪怕是美好的一個瞬間,常常地在心里千百次地回味。
23、性情中人喜歡“與人樂”,不喜歡“獨樂樂”。耐不得寂寞,受不了孤獨。群聚時熱情高漲,“沽酒客來風也醉”,獨處時落寞憂傷,“把欄桿拍遍”。
24、性情中人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很”人。容易得到別人的敬愛,卻不容易得到別人的敬佩。
2,對偶的句子有哪些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燭成灰淚始干.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對偶的種類 第一,正對:從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nèi)容上相互補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叫做正對.例如: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第二,反對:上下文的意義相反或者相對.例如:滿招損,謙受益. 革命家赤膽忠心,雖死猶生; 野心家禍國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對:上下文意思上相關(guān)聯(lián)(承接、連貫、遞進、因果、假設(shè)、條件等)這叫做串對.例如: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對偶從形式上可分為兩種. 第一,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不能重復(fù)用字.例如: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二,寬式對偶:對嚴式對偶的五條要求只要有一部分達到,不那么嚴格.例如:我常想: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艷極了…… 對偶的作用 第一,能夠高度概括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使之凝煉集中. 第二,能夠增強節(jié)奏感,使語言整齊、語句勻稱,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和背誦. 對偶的運用 對偶是富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修辭格式,使用非常普遍,從古到今,在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對偶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一,應(yīng)用于詩歌中:昔我往依,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一個星,兩個星,無數(shù)明麗的火星, 一錘影,兩錘影,無數(shù)快重的鐵影. 來呀,大家齊努力, 咱們要使這鐵火碰動! …… 第二,應(yīng)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詞或詞組(短語)的對偶,也有句子的對偶,但較少見.例如:我們佇立橘子洲頭,漫步湘江兩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倉小徑,依戀韶山故園. 第三,用于諺語、楹聯(lián)及章回小說的章回標題等.例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諺語)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楹聯(lián))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三國演義》四十三回標題)
對偶的句子有:1、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意思是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微不足道的過錯都予以處罰。出自《諸葛亮傳》。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意思是青山感到榮幸的是墳里埋著抗金名將岳飛的忠骨,白鐵感到恥辱是墳前跪著的是用它鑄造的秦檜等人的像?!对缐瀸β?lián)》。3、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意思是六國結(jié)束,四海統(tǒng)一。蜀山樹木砍光了,阿房宮才建造起來。出自《阿房宮賦》。“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詞組,“蜀山?!迸c“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詞組,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4、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意思是登上高處向人們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老遠的人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勢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到的人卻覺得很清楚。出自《勸學》。5、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離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上下聯(lián)的意思是相近相關(guān)的?!昂?nèi)”,四海之內(nèi),古代指全中國?!氨揉彙保?。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意思是用刀刻東西,刻一陣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出自《勸學》。其中“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是反對。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燭成灰淚始干。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過五關(guān),斬六將。親賢臣,遠小人。鴻門晏,桃園盟。孫行者,祖沖之。言必信,行必果。驛寄梅花,魚傳尺素?;ㄩ_山寺,詠留詩人。登高極目,覽水送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名揚四海,聲震八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指鹿為馬,畫地為牢。壽比南山,福如東海。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功蓋天下,譽滿山河。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與天地并壽,同日月齊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仰首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間無。人生有樂地,流水無盡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處處春光好,村村氣象新。室有惠崇山水,人懷與可風流。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堅冰已經(jīng)打破,航道已經(jīng)開通。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日晚愛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橋頭。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雨霏霏。山抹綠,燕剪柳。清風明月,蒼松怪石。十里荷紅,三秋桂香。天欲飛霜,云將作雨。煙迷遠水,霧鎖深山。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水流云在,雨到風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明月如霜,好風似水。千峰凝翠,萬巒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百花吐艷,萬木爭榮。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蒼山如海,殘陽如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水流無限闊,山聳有余高。紛紛黃葉墜,對對塞鴻飛。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黃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半壁見海日,中空聞天雞。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ú菹嘌谟?,云霞共吐吞。桃花飛綠水,野竹上青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霜蹄千里駿,風翻九霄鵬。風吹云動星不動,水推船移岸不移。杏花初落疏疏雨,楊柳輕搖淡淡風??|縷輕煙芳草渡,絲絲微雨杏花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香梅小院春。彩霞照萬里如銀,素魄映千山似水。茸鋪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亭亭玉樹覽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漠漠水田飛白鷺,陽陽夏木囀黃鸝。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一池芙蓉新出水,千層芳草遠浮山。高樹夕陽連遠巷,小橋流水接平沙。滿地綠陽飛燕子,一簾晴雪卷梅花。日照棉球晶閃閃,風吹稻穗浪悠悠。江水流長還繞似青羅帶,海蟾輪滿澄明如白玉盤。一絲春風要把一株新曲吹綠,一滴春雨要將一朵蓓蕾染紅。滿招損,謙受益。水不干,魚不盡。私心重,骨頭軟。心胸闊,天地寬。朝前看,往前走。明槍易擋,暗箭難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濁者自濁,清者自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葉多花蔽,云破月來。勤能補拙,儉可助廉。風雨齊猛,水火無情。一芽知春,一葉知秋。動靜相宜,虛實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天來頭頂,路在口邊。讀有字書,識沒字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拳不離手,歌不離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疾風知勁草,歲寒識松柏。疾風知勁草,事久見人心。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不隨時俯仰,自得古風流。古徑無人到,深堂有月來。山石不流動,天日自高明。終身爭一息,每事必三思。鳥聽嬌欲語,花看半開時。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陽雨。碧從天上得,紅自日邊來。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惟止乃能動,因昧而為明。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春歸華不落,風靜月長明。直如朱絲繩,清似玉壺冰?;垷o戲蝶,藻密有潛魚?;ㄏ泔L氣暖,云淡日光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勿臨渴掘井,宜未雨綢繆。人多出韓信,智多出孔明。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猿聲知后夜,花發(fā)見流年。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竹雨侵窗潤,松風吹面寒。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單絲不成,獨木不成林。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山和山不相遇,人與人總相逢。閑逸磨損意志,勤奮陶冶智慧。刀不磨會生銹,人不學要落后?;茧y時要堅毅,順利時應(yīng)謹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曾經(jīng)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春華不如秋華好,今月常同古月明。明月不能無秋思,故人所在有春風。澤以長流乃稱遠,由因直上而成高。世事靜觀知曲折,人心甘苦見交情。魚魚入世難為海,燕燕依人別有天。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guī)?。知多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欲論古來興廢事,須平自己是非心。莫言前路無知己,但恐此心難對天。云潤早含及物意,水清不易在山心。風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無淚流。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無言者天此理顯,有道之世其日長。讀書有味千回少,對客無情一句多。黑發(fā)不知勤學習,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屋漏更遭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世上本無常照月,天邊還有再來春。學海無涯勤可渡,書山萬仞志能攀。有志始知蓬萊近,無為總覺咫尺遠。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落魄無心求富貴,運通富貴逼人來。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窗外日光彈指過,席前花影坐間移。風定始知蟬在樹,燈殘方見月臨窗。好花偏遇三更雨,明月忽來萬里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院小有竹春常在,山間無人水自流。靜可觀人虛能修已,賢當述古智足察今。天欲飛霜塞上有鴻行已過,云將作雨庭前多蟻陣先排。世事如椇一著爭來千古業(yè),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千峰竟秀,萬壑爭流。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芳草有情,夕陽無語。皓月無幽意,清風有淚情。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雨過天愈碧,風來花送香。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眼界高時無物破,心源開處有波清。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v懷花事當春去,暢足清游載月歸。千家樹色浮山閣,一片冰心在玉壺。無力東風花半露,有情春水燕雙飛。多情明月邀君共,無主荷花到處開。石間坐久春云起,花底吟成夕照收。數(shù)重山翠疑見膽,一派水清欲留人。蒼松翠柏看顏色,秋水春山見性情。簾外淡煙無墨畫,林間疏雨有聲詩。人得交游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一代典章垂渙汗,萬年法守仰都俞。野煙有路知依寺,明月無心也進城。山閑水靜天無事,竹少蘭初日有情。清風能感水能化,修竹有情蘭有懷。萬里長空開眼界,一川春水潤心田。春能蘊藉如相識,風入襟懷只自知。波漾流溪冬月影,風回碣石夏潮聲。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莫學楊柳半年綠,要學松柏四季青。有花有月圓中樂事,無春無夏城外清游。云出人間合而為雨,泉流石上清于在山。觀水有情不言自喻,游山寄興未盡所懷。三江潮涌波瀾壯闊,九州音悲石裂天驚。魚戀水水闊憑魚躍,鳥愛天天高任鳥飛。吟成賞月之詩只愁月墮,斟滿送春之酒惟憾春歸。噪晚齊蟬歲歲秋來泣恨,啼宵蜀鳥年年春去傷魂。千尺水簾今古無人能手卷,一輪月鏡乾坤何匠用功磨。萬象更新水水山山入畫詩,一元復(fù)始家家戶戶慶新年。鬢雖殘,心未死。煮沸江海,融江冰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白吟千里月,律至九重春。春情寄岸柳,香氣凝寒海。清游向天目,幽抱托風懷。吟懷山川趣,觀感古今文。秀語奪山綠,奇情破石堅。生活朝下看,工作向上看。放懷形骸以外,浪跡山水之間。放懷于天地外,得氣在山水間。騁此長風快浪,欣然臨水觀山。文氣曲如流水,天懷和若春風。推倒一世豪杰,拓開萬古心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移風易俗光榮,因循守舊可恥。朝飲木蘭之墮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十里水光心地朗,一林花色性天空。使我開懷唯夜月,令人深省是晨鐘。知味人當風月夕,多情心愛雨花天。山川卉木花不息,風云月露天何言。大翼垂天四萬里,長松拔地三千年。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高峰霞漫寒潭里,絕壁光生晚照紅。忠骨遍地地更暖,壯志滿天天更新。碧血丹心照青史,壯歌浩氣貫長虹。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長爭日月光。雪打青松松更翠,風撲烈火火更明。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勛蓋世重山河。愚公未惜移山力,壯士須懷斷腕觀??駷懹雇耐?,旭日方升旦氣揚。迢遙不畏千程路,辛苦惟存一片心。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不為私情縈夢寐,只將貞志凌冰雪。棋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情寄高山山起舞,志毛托大海海歡唱。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即景生情粉蝶翻春花弄影,涉園成趣紅桃映日草鋪茵。春亦多情鳥向枝頭催逸興,人其得意梅從窗外放詩懷。先天下之懮而懮懮得其所,后天下之樂而樂樂在其中。立大志展宏圖足下踏破萬里浪,先天下后局部胸中常有一盤棋。勝不驕,敗莫餒??嘧x有恒,好學無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揮毫列錦繡,落紙如云煙。世事催開卷,人情逼杜門。藏古今學術(shù),聚天地精華。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群英。吟哦出新意,坦率見真情。高論明秋水,新詩動洛川。雪夜書千卷,花時酒一瓢。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學識靠積累,聰明寓勤奮。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勤奮出天才,實踐出真知。長行何怕千里,恒學焉畏萬冊??h管端由心正,生花還覺夢奇。有志宜師逸少,多才肯效班超。聽曲能生萬感,作文不放一絲。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知識在于積累,才能在于忍耐。放開眼孔觀書,抖起脊梁立行。自有高明將學講,且教童子抱詩來。無盡波濤歸學海,長春花木在詞林。盡日相親惟有石,長年可槳莫如書。铦鋒梳盡山中兔,蘸墨驚飛海上魚。悟得柳公書內(nèi)法,生來江子夢中花。讀破萬卷詩愈美,行盡千山路轉(zhuǎn)賒。落筆已吞云夢客,舒紙吟嘯萬里風。夢里花仙覓奇句,山中木客解吟詩。書到疑時須逆志,事當難處但平心。春天詩思行花徑,月夜書聲坐竹樓。大力可能通紙背,尖毫仍覺吐花香。玉露磨來濃霧起,銀箋染處淡云生。幾番磨琢方成器,十載耕耘自見功。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觀書到老眼如月,得句驚人胸有珠。梅月橫窗成畫本,蘭風度檻入情詩。常吟卷里相酬句,自畫湖邊歸住山。愛看春山疑讀畫,靜研古墨試聽香。一簾花影云拖地,半夜書聲月在天。深院著書桐葉雨,曲欄聯(lián)句藕花風。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淡妝濃抹調(diào)新色,頑綠癡紅發(fā)古香。四壁墨花飛麗藻,一簾佳句占陽春。好書不厭百回讀,佳客時來一座傾。天機所到都成趣,人力非關(guān)別有神。論古不外才識學,博物能通天地人。長大知才須有用,平常莫等指無名。書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始愛才。文當妙處風行水,夜正中時月滿天。行文若師心自得,守道如國書為城。燈火迄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學海無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登高而盡四野所有,著書以成一家之言。千里長堤潰于蟻穴,萬丈高臺始于一石。思考乃攀登書山之路,毅力是游渡學海之舟。爭先進當先進趕先進,學科學用科學追科學。長吟玉海詩興動江山皆入句,大開春酒會醉余天地總為家。
1、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 ) 2、心里有鬼-(目中無人 ) 3、守株待兔-(緣木求魚 ) 4、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 5、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6、狗仗人勢-(狐假虎威 )
3,在賈政眼里賈寶玉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頑主,不爭氣的東西。要怎么見他一次罵一次呢。
孽子。聰明,但不成器
紈绔子弟
不學無術(shù)
是一個不長進的東西。不學無術(shù),整日和女眷廝混。
總體:反抗自己的不肖子孫,不成大器的公子哥,大觀園內(nèi)廝混的敗家子,不過在賈寶玉考上后又開始轉(zhuǎn)變,認為他“還能成點氣?!?
賈政對賈寶玉的看法的描寫在程甲本與脂評本中差距很大,下面用對比的方法敘述。
賈政性格特征,旨在對賈政形象的重新認識及其父親形象的重新定位。他對兒子充滿仕途經(jīng)濟的期待,甚至要以嚴肅為面具來掩飾他的天然本性。程甲本所改造的賈政,是一個平庸無才,刻板而頑固,對家人缺少真誠和親情關(guān)懷的父親形象。對于從多角度認識《紅樓夢》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賈政在《紅樓夢》里承擔的眾多角色,應(yīng)該說是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中年男子所必須承擔的。然而在他承擔或者扮演的眾多角色里,最重要的角色只是一個——父親,賈寶玉的父親?!都t樓夢》雖以為閨閣女兒作傳為旨要,其中心人物卻是一個長期生活在閨閣中的男子——賈寶玉。作為中心人物賈寶玉的父親,賈政在書中的地位甚為重要。因為賈政的這一層特殊身分,自有紅學以來,已不乏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一
脂評本讀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一節(jié),要對賈政憤怒到要打死寶玉的激動情緒就不感到突兀。特別要注意的是,當賈政揚言要打死寶玉的時候,情緒是非常激動的,一個人激動起來是不為理智所控的,所以他幾乎要做出將寶玉勒死的事來。理解了賈政的怒,也就可原諒他對寶玉的狠了。
程甲本的語氣就顯得平平,似乎故意不讓讀者意識到賈政也會有脾氣,因此讀者就更難理解第三十三回賈政的怒了。如果賈政不是處在一種激動情緒的控制下,即他是在很理智的情況下?lián)P言要打死寶玉。若真如此,則白盾罵這位父親“超于虎毒之上”[4]的說法就有些道理了。
二
也是第十七回,賈政聽聞塾師稱贊寶玉,兩本的說法大同小異:
脂評本:雖不喜讀書,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見這機會,便命他跟來。[10]
程甲本:雖不喜讀書,偏有些歪才,所以此時便命他跟入園中,意欲試他一試。[11]
此處,脂本之妙,妙在“倒……似的”這一語法結(jié)構(gòu)。先說這個“倒”字,“倒”在字典里的本意是上下或前后顛倒,用在此處意味著對寶玉不務(wù)正業(yè)的批評,言寶玉的本末倒置;再說“似的”二字,表示不肯定、懷疑的態(tài)度。塾師對寶玉的贊揚,賈政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而且這懷疑并非毫無根據(jù)。第九回寶玉與秦鐘同入家塾念書,入學前寶玉向賈政請安,賈政說了句比較經(jīng)典的訓話:“你如果再提‘上學’兩個字,連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話,你竟頑你的去是正理。仔細站臟了我這地,靠臟了我的門!”[12]此話之經(jīng)典,在于他的語言用得很俗,不是一個貴族大家長的威嚴口氣,而是一個對兒子不爭的平凡的父親說出來的氣話。這句話俗,卻俗得親切。憑借以往賈政對寶玉的懷疑態(tài)度來看,這次塾師對寶玉的贊揚之辭,賈政也是不信的。
程甲本所用的是一種陳述語氣,寶玉有對對聯(lián)的“歪才”,賈政并非不信,而是不屑。將這不屑與后文試才過程中賈政對寶玉的批評聯(lián)系起來,就很講得通。在試才過程中,不論寶玉作得好或不好,他都要對寶玉指責一通,偶爾表揚一下都很勉強,由此可見程甲本中賈政對寶玉的“歪才”是不屑于肯定的。
四
還是第十七回,眾人行到后來定名為沁芳亭的地方:
脂評本:賈政拈髯尋思,因抬頭見寶玉侍側(cè),便笑命他也擬一個來。[13]
程甲本:賈政拈須尋思,因叫寶玉也擬一個來。[14]
此處,兩本之別無非差在一個動作,脂評本有賈政不經(jīng)意地抬頭這個動作,使他看到侍于其側(cè)的寶玉,才想起他一時遺忘了的試才這回事。賈政尋思,無非是想自己也擬一個名字,在他已經(jīng)想到(或?qū)⒁氲剑┑臅r候,看到了站在他身邊的寶玉,便想起先前打算試寶玉“歪才”的念頭。既然存心要試寶玉,他就不必把自己想到的題名說出來,所以只命寶玉也擬一個來。
脂評本寫賈政是心中已有,因試才而讓寶玉;程甲本寫賈政是作不出,只好命寶玉。雖則賈政心中究竟有無丘壑,脂評本并未明言;然而正是這種不事事明言的態(tài)度,給讀者更多更深的拓展空間。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脂評本不刻意強調(diào)賈政對寶玉的依賴,把賈政的才情掩藏得很好——是藏才而非無才。程甲本寫的賈政是,自己想不出來,動不動就讓寶玉作一個來,體現(xiàn)不出賈政胸中城府;或者程甲本的本意就是把賈政寫成一個胸無城府之人,然而沒有城府的賈政與他作為大家之長的身份并不相符。故程甲本改造的賈政形象與脂評本的賈政形象不可同日而語。
五
又是第十七回,逛出大觀園之后:
脂評本:賈政忽想起他來,方喝道:“你還不去?難道還逛不足!也不想逛了這半日,老太太必懸掛著???
進去,疼你也白疼了?!盵17]
程甲本:賈政忽想道:“你還不去,看老太太記念你。難道還逛不足么?”[18]
此處,脂本的“喝道”遠比高本的“想道”有氣勢得多。大觀園一路逛來,賈政對寶玉除了幾處難得的笑語之外,非喝即罵,此處再用一“喝”,更將其嚴父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且脂評本說到老太太時用的“懸掛”比之程甲本的“記念”更為生動。程甲本的意思,不過是叫寶玉快去老太太那里,怕她老人家牽掛孫兒。脂評本的意思則更多些,一層意思是賈政想到寶玉跟著游園,老太太必是牽掛的,一個“必”字作了肯定;另一層意思是賈政揣度此時賈母的心情,不僅是平常的牽掛而已,一顆心“懸掛”著,擔心寶玉受了委屈,這程度遠比“記念”深得多。表面上看這句話是為了反映賈母平日對寶玉的溺愛之深,換個角度看,其實反映的是賈政對母親的了解。他對賈母此刻心思的揣度之細,反映出他無微不致的、真誠的孝心。這種細致的心思,真誠的態(tài)度,不是一個虛偽的人作得來的。
六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之夜,果然將寶玉題的對額皆用上了。理由是:
脂評本:前日賈政聞塾師背后贊寶玉偏才盡有,賈政未信,適巧遇園已落成,令其題撰,聊一試其情思之
清濁。其所擬之匾聯(lián)……[19]
程甲本:前日賈政聞塾師背后贊寶玉盡有才情,故于游園時聊一試之……[20]
此處,脂評本再次寫塾師稱贊“寶玉偏才盡有”,然“賈政未信”?!拔葱拧倍止粦?yīng)了前文“似的”[21]二字。這段話證明賈政在大觀園試才之前對寶玉“偏才盡有”的說法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試過之后,才終于相信寶玉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在偏才方面確有所長。
程甲本寫“塾師背后贊寶玉盡有才情”,是為不妥?!安徘椤倍?,或者可以包含歪才在內(nèi),但僅有“歪才”是不足以謂之“才情”的。此處言其“盡有才情”,與前番賈政謂之“歪才”并非一路,與前文不很接應(yīng)得上。又說“故于游園時聊一試之”,意思說大觀園試才是賈政故意安排的,但前文已有一番筆墨說明寶玉與賈政同游大觀園不過是巧遇。顯然,程甲本的文字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弊病。
脂評本不但前后照應(yīng),且暗寫了賈政對寶玉態(tài)度的變化,由先前寶玉入塾時的完全否定,發(fā)展到大觀園試才之后的不完全否定。
七
第二十二回,適逢元宵節(jié)賈母開燈謎晚會,賈政下朝之后亦來參加:
脂評本:賈政朝罷,見賈母高興,況在節(jié)間,晚上也來承歡取樂。設(shè)了酒果,備了玩物,上房懸了彩燈,請
賈母賞燈取樂。上面賈母……[22]
程甲本:賈政朝罷,見賈母高興,況在節(jié)間,晚上也來承歡取樂。上面賈母……[23]
此處,脂評本寫賈政來與會,不但“設(shè)了酒果,備了玩物”,還在“上房懸了彩燈”,特意把賈母等請過來賞燈。準備工作做得周到,可見賈政參加燈會的誠意。這一點在程甲本中就體現(xiàn)不出來,或者程甲本也無意體現(xiàn)賈政對天倫之樂的真誠向往。且程甲本如此輕描淡寫,顯得賈政參與燈謎不過是為了奉迎賈母,將這奉迎的想法與后文賈政出謎卻故意讓寶玉向賈母透露謎底一事聯(lián)系起來,則其奉迎之意更是昭然。
八
第二十五回,寶玉和鳳姐因馬道婆作祟,神智不清,發(fā)高燒說胡話,請醫(yī)請神都不見好,鬧得賈府里外上下不得安寧:
脂評本:此時賈赦賈政又恐哭壞了賈母,日夜熬油費火,鬧的人口不安,也都沒了主意。賈赦還各處去尋僧
覓道。賈政見不靈效,著實懊惱,因阻賈赦道:“兒女之數(shù),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強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
般醫(yī)治不效,想天意該如此,也只好由他們?nèi)チT?!盵24]
程甲本:此時賈赦賈政又恐哭壞了賈母,日夜熬油費火,鬧的上下不安。賈赦還各處去尋僧覓道。賈政見不
靈效,因阻賈赦……[25]
此處,脂評本用“也都沒了主意”來形容賈赦賈政束手無策的狀態(tài),他們擔心賈母哭傷了身體,卻又對寶玉熙鳳二人的病毫無辦法。從這句“也都沒了主意”來看,對于寶玉得病這件事,賈政心里是著急的,且不是一般的急,而是急得失去了理智。不過這里賈政之所以急得發(fā)慌,還有一個原因是擔心賈母哭傷身體,自己要落下不孝之罪。因為有了賈母這一層緣故,將“也都沒了主意”一句作為賈政關(guān)心寶玉的證據(jù),理由顯得不夠充分,還得再尋佐證。
“著實懊惱”這一句,用來描述賈政當時的心情是十分貼切的。脂硯齋在此處作有側(cè)批:“四字寫盡政老矣?!敝廄S這句批語不無道理。賈政惱的是什么?惱的是賈赦等請來的這些僧僧道道,不管是巫術(shù)醫(yī)術(shù),全都無用,只會訛人。對于僧道訛人這一點,這里沒有明言。書中另有一番詳證,在第八十回那個天齊廟里的王道士,號稱一貼病除,人稱“王一貼”。就是這個“王一貼”,親口對寶玉說自己那些膏藥不過是騙人的東西,“我有真藥,我還吃了做神仙呢。有真的,跑到這里來混?”[26]這位說實話的王道長倒也還算可愛。再看馬道婆造訪賈府時的形態(tài),十足的一副“麻雀也要炸出二兩油”的貪婪嘴臉;鐵檻寺的尼姑來請賈母安,主要目的卻是變著法的討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梢娚烙炄四耸浅S兄隆?
本來賈政是個正經(jīng)的讀書人,他以孔孟之道為立身之本,不管他內(nèi)心是否這樣想,至少對外是這樣標榜的。所以賈政內(nèi)心里并不信賈赦的這一套鬼神迷信,只是那些醫(yī)生大夫也對寶玉二人的病癥束手無策,賈政也只好由著賈赦求僧道請神仙,權(quán)當是死馬當作活馬醫(yī),碰運氣而已。再者,賈母也是相信鬼神的,賈政縱使不信鬼神,礙于賈母面前,他不能表現(xiàn)出反對鬼神的態(tài)度來。還有一點,是寶玉銜玉而生的事實,這本就是件常人無法理解的事,雖然賈政不信鬼神,但他無法解釋寶玉降生的奇異,因此對鬼神之事并非完全不信。這樣一種中庸態(tài)度,外人看來很是怪異,在賈政身上卻得到了合理的安置。他對僧道鬼神不夠虔誠的信,而賈赦等人請來的僧道又不夠高明,除了耽誤病情之外一無用處,這就由不得這位親爹不惱了。賈政對愛子的病愛莫能助的焦急、對僧道的氣憤、對賈母賈赦等人的執(zhí)迷無可奈何等種種心理活動,通過“著實懊惱”四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xiàn)。有了“也都沒了主意”、“著實懊惱”等語的鋪墊,后面那番聽天由命的話就不顯得賈政的冷漠,卻體現(xiàn)了賈政對于人的命運不可控制的無可奈何的悲傷。
程甲本的文字平平敘述,沒有寫出賈政內(nèi)心的劇烈活動,仿佛那病著的二人與他不相干似的。他只是“見不效驗”,便阻止賈赦的尋覓僧道的行動,之后說出來的那一番話更顯得他對兒子、侄媳親情的冷漠態(tài)度。
九
還是第二十五回。趙姨娘說寶玉治不好了,勸老太太不必悲痛,結(jié)果被老太太啐了一口,外加一頓哭罵。趙姨娘在書里可算是賈政的寵妾了,面對這個情況賈政有何反應(yīng):
脂評本:賈政在旁聽見這些話,心里越發(fā)難過,便喝退趙姨娘,自己上來委婉解勸。[27]
程甲本:賈政在旁聽見這些話,心里越發(fā)著急,忙喝退了趙姨娘,委婉勸解了一番。[28]
此處,脂評本著眼于“難過”二字;程甲本則用“著急”二字。就當時的環(huán)境來講,寶玉是賈政的親兒子,眼看確實是“不中用了”,他這個作父親的心理更應(yīng)該是“難過”而不僅是“著急”。如果用“著急”的話,趙姨娘在這里說話得罪了賈母,惹得賈母大怒,這個情況同樣可以使賈政著急,而且對這個情況用“著急”來形容是完全可以說得通的。因此,程甲本在此處用“著急”一詞表現(xiàn)賈政的態(tài)度,顯得表達含混不清,不知道他是為兒子的“不中用了”而著急呢,還是為他的愛妾惹惱了母親而著急。
十
第七十八回,賈政在朝中得了一個姽婳將軍的故事,回來便要相公們做姽婳詞,以志林四娘的忠義。又喚寶玉、賈環(huán)、賈蘭叔侄三個也來作詩,同時對三人的出場作了一番交待:
脂評本:說話間,賈環(huán)叔侄亦到。賈政命他們看了題目。他兩個雖能詩,較腹中之虛實雖也去寶玉不遠,但
第一件他兩個終是別路,若論舉業(yè)一道,似高過寶玉,若論雜學,則遠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滯鈍,不及寶玉
空靈娟逸,每作詩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jié)?。那寶玉雖不算是個讀書人,然虧他天性聰敏,且素喜好些雜書,
他自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誤失之處,拘較不得許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來,縱堆砌成一篇,也覺得甚無趣
味。因心里懷著這個念頭,每見一題,不拘難易,他便毫無費力之處,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無風作有,信著
伶口俐舌,長篇大論,胡扳亂扯,敷演出一篇話來。雖無稽考,卻都說得四座春風。雖有正言厲語之人,亦不得壓
倒這一種風流去。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因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guī)以正路。
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們,各各亦皆如此,雖有深精
舉業(yè)的,也不曾發(fā)跡過一個,看來此亦賈門之數(shù)。況母親溺愛,遂也不強以舉業(yè)逼他了。所以近日是這等待他。又
要環(huán)蘭二人舉業(yè)之余,怎得亦同寶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詩,必將三人一齊喚來對作。閑言少述。且說賈政又命他三
人各吊一首,誰先成者賞,佳者額外加賞。[29]
程甲本:說話間,寶玉、賈環(huán)、賈蘭俱起身來看了題目。賈政命他三人各吊一首,誰先做成者賞,佳者額外加
賞。[30]
此處,脂評本比程甲本竟多出一段話。首先,脂評本的這段話表明,賈政已經(jīng)承認了寶玉的聰敏和才華,認為在舉業(yè)上環(huán)蘭二人“似”高過寶玉,然寶玉的“雜學”之才卻遠在環(huán)蘭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用了一個“似”字,表面看上去如此,然而事實未必如此的意思。就平時三人的表現(xiàn)看,寶玉對舉業(yè)一道是深惡痛絕的,而賈蘭是熱衷于,賈環(huán)則不必述矣;但以寶玉的天資,上了科舉考場,他未必不如蘭環(huán)二人。這即是“似”所隱藏的一層深意。其二,賈政放棄了對寶玉一貫的教育方針,非但不強以舉業(yè)逼寶玉了,還要環(huán)蘭二人學習寶玉作詩的空靈娟逸。賈政對寶玉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也變得融洽起來,在這一回書里,甚至出現(xiàn)了兒子吟詩,老父筆錄的溫馨場面。
賈政對寶玉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原因:一是年紀大了,對名利之事不很看重;二是想到祖宗們即使有深精舉業(yè)的,卻也不曾因此而發(fā)跡,這使得相信宿命論的賈政感到一種無力回天的無奈,無奈之后只好順從天意。況且寶玉再不成器,畢竟也只是“精致的淘氣”,并不像其他行跡惡劣的紈绔子弟。且賈政對寶玉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來得并不突然?;仡櫛疚淖C三和證六,便可知賈政對寶玉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否定——不完全否定——表示認可”的過程。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曹雪芹在敘述賈政對寶玉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時,貌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卻泄露了天機。統(tǒng)觀全書,僅此一處提到賈政“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天性二字何其重也!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位于兒女面前不茍言笑,在外人面前端方正直的政老爺,天性竟然是個“詩酒放誕”之人!這是讀百二十回的程甲本找不到的驚喜,也是對賈政本性探尋所不能忽略的一筆。曹雪芹這一筆可不是空穴來風,原是有跡可循的。
回顧第十七回,賈政游大觀園,獨對“有鳳來儀” 、“稻香村”兩處鐘情,對陶淵明式的歸農(nóng)生活一再表現(xiàn)出向往之情,可見他并不是個熱衷官場政治的人,至少對官場已經(jīng)有了逃避情緒。潛意識里,已經(jīng)種下了歸隱的種子。
回顧本文第七節(jié),為了參加老太太組織的燈會,賈政還費心制了一支燈謎與老太太猜。猜了老太太的燈謎,又將滿有興致地將寶玉和眾姐妹的燈謎一一猜去。由此可見賈政是很有誠意地來參加燈會的。他不是單純的為了討好母親,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與家人分享天倫之樂。
如果第二十二回參加燈謎一事不足以證實賈政的溫情一面,那么第七十五回賈政說笑話的場面則可算離奇了。那時,輪到賈政說笑話,才說得一句,眾人都笑了——不是因為笑話好笑,而是因為從不曾見賈政說過笑話,所以才笑!賈政的笑話實在談不上有何可笑,非但不可笑,而且內(nèi)容也庸俗,全不像出自老學究之口。從這個故事所反映出來的賈政的品位,實在不見得高雅,有失學究風范。拋開這個笑話的雅俗不論,至少這個笑話證明了:賈政是可以幽默的。
除了淡泊,溫情和幽默,他也有過年少的放誕。那時節(jié),他也同寶玉一般與女孩子們保持著浪漫的關(guān)系??伤哪切├寺适?,發(fā)生在《紅樓夢》發(fā)生之前,我們看不到,只能循著殘存的蛛絲去揣測當時。當我們看見他——賈存周,他向我們走來時,鉛華已逝,他以面具示于我們,這面具上大書著兩字:賈政。人們紛紛猜測這“賈政”二字的含義,有說“假正”[31]的,有說“假正經(jīng)”[32]的,然而都不過是胡猜亂測而已。后來他成了親,聽從父母的意愿娶了王氏,望族的女兒。他與王氏,當然門當戶對。她當然是漂亮的,不然他們的女兒又怎能富貴為妃?然而,有妻仍是不夠的,還要有妾方能顯示他大丈夫的威嚴;一個妾仍是不夠的,還得兩個。賈政有兩房妾室,一房是周姨娘,她沒有兒女,書中沒有提到賈政和這位姨娘一起生活的情節(jié);另一房是趙姨娘,生了探春、賈環(huán)這姐弟兩個,此外趙姨娘以心腸壞、耍潑賴而出名。但是這位趙姨娘卻是妻妾之中最得賈政寵愛的,書中還提到過賈政在趙姨娘房中的情形。有一回,趙姨娘在賈政那里吹枕邊風,提到寶玉的名字,丫頭小鵲還跑到怡紅院去報信,讓寶玉、晴雯等虛驚了一場。賈政對王夫人與趙姨娘的態(tài)度,可以用“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33]來比擬。但凡遇到大務(wù)小事,賈政都要與王夫人商量;沒事的時候,他就在趙姨娘那里消遣??墒且在w姨娘的品行來看,她不應(yīng)該是“端方正直”的賈政所喜歡的類型;但是賈政不但不厭棄趙姨娘,閑下來的時候還常到她那里走動,可見得賈政也有些不怎么高雅的愛好。如果這些不足以證明賈政曾經(jīng)放誕,至少也能說明他不是不可以放誕。
程甲本刪去這一段話是大有玄機的。通觀程甲本全書,不但在前八十回中對曹雪芹筆下的賈政形象作了改造,后四十回里的賈政甚至與曹氏的賈政判若兩人。如果保留這一段話,則與程甲本后四十回的賈政性格無論如何連接不上。因此,程甲本刪去了曹雪芹原著中的這段話,目的就是為了在后四十回中對賈政形象進行徹底改造。然而就因為程甲本刪去的這段話,使得只讀過程甲本的讀者根本沒有機會看到雪芹原著里賈政性格的重要一面,那就是賈政曾經(jīng)的放誕。
結(jié)語
通過以上十錄,我認為脂評本的賈政,是一個有才情,偶爾也會幽默一下的性情中人,同時他還是一個嚴厲而不失愛子之心的好父親。曹雪芹立意塑造一個以孔孟之道修身的正統(tǒng)官吏賈政,他對長輩謙恭孝順,對兒女嚴厲中不乏溫情;他對兒子充滿仕途經(jīng)濟的期待,卻又發(fā)自內(nèi)心地向往田園生活;身處不治之世,作為名門望族的家長,他不僅不能夠按照理想的方式生活,甚至要以嚴肅為面具來掩飾他的天然本性;人生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折磨著他,隨著年事漸高,而家道日衰,他唯有欲作而不能的悲哀與無奈。
程甲本的賈政是一個平庸無才、刻板而頑固、沒有情趣的人,他對家人冷漠,缺少真誠的親情關(guān)懷。程甲本立意要把曹雪芹筆下的賈政改造成一個頑固而刻板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感激皇上的天恩,感念祖上積累的盛德,念念不忘舉業(yè),并且將他對仕途的期待強加于兒子寶玉身上。
以往將脂評本與程甲本作比較,往往局限于探討程甲本是否符合雪芹原著,并以此作為評價程甲本優(yōu)劣的標準。揚脂抑程曾經(jīng)是紅學研究界的普遍現(xiàn)象,本文雖然也有揚脂抑程之意,然而我是站在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復(fù)雜性、典型性等文本批評的角度,以此評判脂評本與程甲本的藝術(shù)價值的高低,與是否符合雪芹原著并無關(guān)礙。本文比較脂評本與程甲本中的賈政形象,分析二者的思想性格特征,目的在于以更為理性的眼光去認識賈政。而對賈政的深入認識不僅在于文學鑒賞方面的意義。因為賈政在《紅樓夢》中擔任的寶玉父親這一角色,我們對賈政的理解,也應(yīng)放大到對天下嚴父形象的理解。通過對脂評本與程甲本中賈政形象的比較分析,對于從多角度認識《紅樓夢》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