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邦 / 茅臺 / 茅臺釀造黃金輪次背后的“五次酒”密碼

茅臺釀造黃金輪次背后的“五次酒”密碼

    發(fā)表于 茅臺
茅臺釀造黃金輪次背后的“五次酒”密碼

  夏至時節(jié),萬物豐茂,驕陽似火。茅臺酒黃金輪次的最后一輪——“五次酒”開烤了。

  之所以被視為茅臺酒釀造黃金輪次的收官之作,“五次酒”的地位非常突出——其背后所蘊藏的風味密碼,給茅臺酒的風味特點做了深刻指導和引導。在茅臺酒生產的七個輪次當中,“五次酒”的個性鮮明,更像茅臺酒風味庫里的“智者”,具有強大的塑形能力。

  五次酒的“智者”個性

  與四次酒的“不偏不倚”不同,五次酒有著自己獨特的輪次特征,聞,有怡人的焙烤香(堅果香)、青草香;嘗,舒適的糊香、突出的曲香躍上舌尖。

  在風味輪廓圖的表現上,可以看出與成品茅臺酒的輪廓風格最為接近。這樣的認識也被首席勾兌師王剛所證實,在七個輪次中,五次酒的風格對茅臺酒酒體設計的典型性影響至深。Content 418

  ▲茅臺酒和五輪次基酒的風味輪廓對比圖

  直到此時,經過前面六個輪次攤晾拌曲的“修煉”,酒體中突出的曲香業(yè)已積累而成,個性鮮明;經過前面六個輪次高溫發(fā)酵的積淀,酒體中焙烤香、青草香等宜人的復合香氣,也更加凸出。

  在茅臺酒的眾多特點中,曲香、焙烤香(堅果香)、青草香等組成的復合香氣,又恰是其有別于其他醬香型白酒的重要特點。

  五次酒,就像團隊中“智者”,經歷了畢生修煉,對世事有著深度的洞察和理解,可以以超然的“智慧”,引領茅臺酒“風味兵團”沛然前行。

  超越“口傳心授”的技藝傳承

  夏日的清晨,首席勾兌師王剛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他要琢磨勾兌方案,還要帶幾個尚未出師的徒弟。王剛培養(yǎng)出師的徒弟,絕大部分已是勾兌骨干。經常,已出師的徒弟遇到拿不準的地方,還會繼續(xù)來請教他這個師傅。

  徒弟們非常尊敬王剛,因為任何勾兌技術難題在他這里,都能得到化解。從事勾兌工作28年的王剛,已勾兌出廠三萬多噸酒,其中相當比例是勾兌技術含量非常高的陳年酒。五十歲的王剛說,他當徒弟時,師傅主要靠經驗來教他?,F在到了他帶徒弟,既要“口傳心授”,又要動用更加多元的科技手段。

  比如,在帶領徒弟們工作時,七零后的王剛都會強調他在勾兌之前要看兩份檢測報告,一份是關于基酒,一份是關于勾兌樣品。掌握這些檢測數據,就像現代化醫(yī)院里的權威專家,不僅要擁有豐富的經驗,更要能熟練判讀現代科技設備所貢獻的種種數據化曲線。Content 419

  ▲王剛正在指導徒弟設計勾兌方案

  此時,在茅臺的釀酒廠房里,52歲的首席釀造大師彭朝已經走過了數十個班組,汗水早已濕透了后背。24年酒師經驗,讓他可以靠“望聞嗅捏”,就能對班組的發(fā)酵情況了然在胸,對產酒結果作出準確預測。

  彭朝惦記著27車間18班的生產。上個輪次,這個班組三號窖池發(fā)酵情況不太理想。所以一大早,彭朝就專門來到這個班組。他拿出手機打開生產數據管理平臺,調出這個班組窖內發(fā)酵的各項數據,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了工藝指導意見。Content 420

  ▲彭朝(右)與酒師交流

  彭朝說,一名成熟的釀酒師,需要無數次試錯才能積累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里給出判斷。但要儲備這些經驗,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時間。個體經驗與觀察背后,也許會有評價不甚一致的標準。但是數據,能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酒醅理化狀態(tài)、微生物生長狀況直觀地展現在眼前。

  在離27車間18班約兩百米遠的生產檢測實驗室,檢驗員陳埡萍正在顯微鏡下檢測微生物,其他檢驗員也在忙碌著各個檢測項目。這樣繁忙的場景只是十數個生產過程檢測實驗室的一角。Content 421

  ▲陳埡萍正在檢測酒醅中微生物數量

  每天,茅臺各個實驗室都會出各種數據報告。這些直接針對基酒、酒醅、曲醅的數據,為王剛、彭朝們提供了各種他們需要掌握的趨勢變化,讓他們成為既有技藝,又懂數據的“智者”,具有更為科學的判斷力,從而讓經他們手釀造形成的產品有更為穩(wěn)定的品質。

  集聚“經驗+數據”的力量進行生產指揮

  在茅臺制酒25車間,50歲的車間副主任王崇玉正在檢查每個班的生產。這是他每個工作日的必修課,一圈下來,上上下下,至少要走一萬多步。車間員工都說,王主任每天就兩件事,轉生產一線,查動態(tài)數據。王崇玉的爺爺是為茅臺生產做出杰出貢獻的一代工匠。

  作為家族中,在茅臺工作的第三代,王崇玉從小跟著爺爺耳濡目染,對茅臺傳統工藝有著更特殊的認同感。

  王崇玉說,和他爺爺、父親的時代不同,過去幾十年在科技運用方面的進步,使得茅臺的傳統經驗傳承有了數據加持。我們在組織車間生產時,不僅依靠經驗的積累,更多了對酒醅發(fā)酵規(guī)律的深入洞察和理解,讓生產管理、指導會更加精準、科學。Content 422

  ▲趙文學正在通過手機APP上傳數據

  25車間22班,酒師趙文學正在一邊測量堆積溫度,一邊通過APP上報數據,大學畢業(yè)進入茅臺,從制酒工人做起,到成為酒師,理論和實踐結合讓他受益匪淺。

  每天,全廠各個班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藝數據,均會從酒師、工藝員、檢驗員的手中上傳到后臺終端集中收集。

  經過分析處理的數據,上報到公司工藝技術指導小組,這里是茅臺生產指揮指導的“大腦”,實時對生產過程、結果做出分析后,又反饋至生產一線??茖W、智慧、高效的生產管理指導,是傳統釀造生產在不斷擴大規(guī)模之時仍能夠保持品質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相較作坊時代,大工業(yè)背景下的茅臺基酒盡管產能獲得了幾何級數提升,仍可保持優(yōu)質、穩(wěn)定的質量水準。

  新銳一代與“智慧化”未來

  在25車間的晾堂里,梁坤個頭高大,十分顯眼。這位剛從大學畢業(yè)的河南小伙,今年剛剛考上茅臺工藝員的崗位。

  按照公司要求,新入職的工藝技術人員,必須在生產一線鍛煉至少一年。在梁坤看來,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實踐機會。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Content 423

  ▲梁坤在晾堂中操作

  同樣的,在遍布廠區(qū)的各個實驗室,年輕的技術人員們也被要求每隔一段時間,去車間跟班作業(yè)。從一線獲得的觀察和體驗,對他們在實驗室的分析研究質量至關重要。

  作為一家實體企業(yè),茅臺生產一線出現越來越多科班出身的員工,不僅為這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工廠培育、儲備了更多人才,也讓包括大數據在內的高科技手段在一線的運用與推廣,打通了執(zhí)行層面的障礙。

  從梁坤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王剛、彭朝、王崇玉們年少時的影子,同時也感受到數字化時代,更多茅臺新銳一代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氣息。

  從1951年到現在70年時間,茅臺能從年產量不足70噸,成長為今天年產5萬余噸茅臺酒基酒的超級工廠。其秘訣在于,一代接著一代工匠堅守傳承“讓茅臺不變味”的同時,不斷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實施創(chuàng)新,形成經驗加數據、知識加技能復合集聚的“茅臺智慧”。

  正如五次酒對茅臺風格的重要影響,被稱為“智慧化身”一樣,“茅臺智慧”也正推動茅臺工匠在與全球同行的競爭中,能夠保持持續(xù)不斷的生命力。

  來源:茅臺時空

0 條評論

發(fā)表評論 (積分+3)

請先登錄后才能評論。 點此登錄
評論已取消編輯器,僅支持純文本評論。
? 2014-2019 美酒邦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