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鎮(zhèn)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鎮(zhèn)下轄村委會包括紅廟墩村委會、北泉村委會、雙磨街村委會、河灘村委會、杏樹莊村委會、梅家寺村委會、南沿溝村委會、水磨關村委會、焦家莊村委會、樓莊子村委會、驪_村委會、陳家寨村委會。
2,永昌縣有多少個鄉(xiāng)和鎮(zhèn)
截至2010年,永昌縣轄6鎮(zhèn)(城關鎮(zhèn)、河西堡鎮(zhèn)、新城子鎮(zhèn)、朱王堡鎮(zhèn)、東寨鎮(zhèn)、水源鎮(zhèn)),4鄉(xiāng)(紅山窯鄉(xiāng)、焦家莊鄉(xiāng)、六壩鄉(xiāng)、南壩鄉(xiāng)),共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qū)。,總人口24.3萬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地理位置: 永昌縣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 ?
3,三間草堂家譜
主編:第六世:焦忠 編委:第七世:焦世雄、焦禮宗、焦子忠、焦效良、焦來柱、焦三福 第八世:焦映紅、焦富剛、焦珍寶 第九世:焦振華(執(zhí)筆人) 一、源流 焦(J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上古神農氏后裔,以國為姓。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及《史記》所載,西周初周武王立國之后,封神農氏后代裔孫于焦,建立焦國(在后世的陜州東北百步之遙的焦城),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后代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所載,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故城在今河南省陜縣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之后遂以國名為姓。 3、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春秋時許靈公遷焦,其后以地名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①據《通鑒》所載,南安(今隴西縣)焦姓出自氐人;②據《華陽國志》所載,南中夷四姓有焦,別為一派;③西夏人中有焦姓;④清滿洲八旗姓黨佳氏,后改為焦;今滿、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⑤根據《華陽國志》上記載,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兩省)少數民族中有焦姓,另為一派。得姓始祖:焦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時,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華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與王族外,還分封前代圣賢之后,經查訪,他找到炎帝神農氏的嫡系后裔,就將其封于焦,建立焦國,因其位伯爵,故世稱焦伯。春秋時,焦國被晉國所吞并,其后子孫即以故國為氏,稱焦姓。 二、遷徙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國,春秋時滅于晉,于是子孫紛紛出奔,或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或西徙陜西,或向東北方向的河北、山東播遷。先秦時期,焦氏人史書不顯,表現沉寂。西漢時,見諸史冊之焦氏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壽外,還有在《田延年傳》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富人焦氏。東漢時,入載史冊者有焦觸、焦和、焦永,還有廬江(今屬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東太守的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焦貺。這些資料表明,此際焦氏除繼續(xù)繁衍于北方外,已向長江以北之安徽,長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氏,逐漸發(fā)展成為河北中山(今定州)、廣平(今雞澤東)以及陜西馮翊等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有河東(今山西省夏縣)人焦先,梁人焦寶愿,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肅省隴西)人焦遺、焦楷父子及氐人之后焦明、焦度父子。說明此際社會動蕩造成焦氏南遷外,更多的焦氏經陜西避兵火于寧夏、甘肅一帶。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上述焦氏之郡望繁衍更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以及五代十國造成焦氏人口銳減,但其繁衍播遷卻是呈小規(guī)模、無序狀擴散,原因是藩鎮(zhèn)割據或各國分立。宋靖康之恥后,焦氏避居江東,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一帶,宋理宗時,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遷居浙江嘉興。宋末元初,焦氏又不得不播遷于更廣泛的南方其他諸省。明初,山西焦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之際,焦氏人家分布于江南各地,同時人才輩出,聲譽顯赫。 三、始祖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木有本而葉則茂,水有源而流則長。 追宗溯源,乃我中華民族之美德,口口相傳:吾祖上兄弟五人,從陜西遷往莊兒下,兄弟五人一路西行,同行者還有一青年(家中丫環(huán)所生),一個先定居于甘谷縣的焦家莊,兩個和那青年在李坡(另一說為先落戶在焦家灣,分家時一支遷至李坡,現為通渭縣榜羅鎮(zhèn)所轄)扎下了,一個繼續(xù)西行在蘭州焦家莊安了家,一個西行至河西一帶,從現有資料判斷很有可能是永昌縣焦家莊。李坡焦氏分一支,包括那青年之后一同遷至莊兒社。 遷息路線圖共有以下9種:洪洞大槐樹-河南-陜西-莊兒下;洪洞大槐樹-河南-焦家灣-李坡-莊兒下;洪洞大槐樹-河南-李坡-莊兒下;另外3種為從洪洞大槐樹遷至陜西;還有3種可能是焦國破城逃于陜西發(fā)跡,饑荒年西上。 從遷移路線來看,后代遷移方向:第一條,繼續(xù)西遷,走完祖先沒走完的路從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新疆來看又是一條絲綢之路的延伸。通渭、定西、武威、酒泉、新疆等地,延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第二條,回遷河南、陜西等省份,主要是走向城市。所以說,再過幾代,莊兒下絕對是我焦氏家族的又一發(fā)跡之地,可見編此家譜之重要性,望吾祖一脈能銘記心頭。我焦氏家族不忘先祖口傳遺訓,歷代先祖安分守己,勤勞為本,耕讀傳家,繁衍生息三百五十余年,至今約達二十世,本支焦氏自始祖已達十世,枝繁葉茂,遷居各地,為讓后人了解歷世先祖名諱,家鄉(xiāng)居住、人口發(fā)展情況,傳流后世、萬古流芳、便于續(xù)譜,故梳理整編本族家譜,希吾族后人銘諸肺腑。 四、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吾始祖通渭縣。 五、堂號 因祖上起家于三間草堂,故堂號為“三間草堂”。 六、分布 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西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6%。焦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近幾年由于苦于資料缺希,沒有一個準確的焦氏人口數量以及分布情況。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yè)普查資料,吾始祖所在地莊兒下(常河鎮(zhèn)綻溝村)焦氏人家共計77戶,占全村戶數的27.8%,以每戶5人的標準家庭推算,約385余人,因此次普查戶主以從事農業(yè)的家庭成員,所以有配偶為戶主登記的可能,人口占比應大于27.8%。從家譜可以數出,民國時期每房都有遷居定西的有6戶,現后代分支較眾,同時分遷全國各地居住生活;政策性遷出3戶人(焦維忠之長子、三子、小女),他們之后一支又遷居臨潭縣,改革開放后至今自主性遷出19戶之多,其中:新墳地一支外遷6戶;約5戶遷向城鎮(zhèn)生活工作,他們之后也有定居異地者。先后從這片土地走出的焦氏有28余戶,其后代約200人左右。綻溝村為常河焦氏人口聚住之地。 始祖之根李坡(榜羅鎮(zhèn)李坡村)焦姓共55戶,占全村戶數的28.5%,人口約275人,比重應大于28.5%。相鄰焦氏大村南坡,焦氏共117戶,占全村戶數的39.8%,人口約585人,比重就大于39.8.%。 全省的焦姓人口最眾者為通渭縣,而通渭最眾者為榜羅鎮(zhèn),共有367戶焦氏之家,約1617余人,焦姓戶占村10%以上者從多到少分別為陳堯村、南坡村、李坡村、綻溝村、岔口村。 七、家風 受老子美學思想嚴重,從歷史至今均以農耕為生存之首者多,史冊名流不多,后世為人處事,言談舉止,多以老子的消極辯證主義影子。祖上有焦先拒官(焦先,漢末隱士。字孝然,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孑然無親。見漢室衰,遂不語。露首赤足,結草為廬,食草飲水,饑則為人傭作,不冠不履,魏國建立,太守賈穆、董經均往探視,與食不食,與語不語。平時不踐邪徑,見婦人即避去,不取大穗,數日一食?;蛑^曾結廬于鎮(zhèn)江譙山(即今焦山)。傳說死時百馀歲。參閱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下﹑晉葛洪《神仙傳》。后因以指有道的隱士。)后世有焦維忠,時轄文樹鄉(xiāng)政府時,政府三次做工作,讓其擔認村支書,但其拒絕,后鄉(xiāng)鎮(zhèn)領導說“他是寧折不彎的人”。 最重要的一點,吾焦氏一直是書香門弟,想當年焦先拒漢入朝為官,當時是拜賢為相,賢者,賢達也;吾姐祖之后也是人才濟濟,粗略統(tǒng)計,秀才2位,大學生8人,高中初中者居多??梢宰院赖氖俏峤故喜恢啬休p女,也重視女子教育。參軍更是吾焦氏之榮耀,除拒當國軍之外,在解放事業(yè)和軍隊建設中出盡綿薄之力,在教育事上更是一絲不茍。據不完全統(tǒng)計5人參軍,2人轉干;大專以上學歷者5人,參加工作的5人,從事教育的3人。 八、家規(guī) 第一條:尊祖敬宗,和親睦族,毋致因利害義,有傷風化。 第二條:祠宇修整,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廢馳,有違祖訓。 第三條:各宗墳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據。 第四條:孝敬父母,尤為至上,毋致逆反遺棄,有喪道德。 第五條:富勿自驕,貧勿自賤,毋致恃富欺人,有失大禮。 第六條:婚姻擇配,朋友擇交,毋致貪慕富豪,有辱宗親。 第七條:周窮恤孤,濟物利人,毋致慳吝不為,有失良知。 第八條:男婚女嫁,同姓不許,毋致胡作非為,有亂倫理。 第九條:希珍古寶,喪家財物,毋致貪愛蓄藏,有遺后患。 第十條:國家法紀,不可違犯,毋致以身試法,有悔終身。 九、字靠 字靠不再另編,有心者謹遵河南焦家莊《焦氏族譜輩數字》,無者云云眾生,寥寥幾十年,也無防大事,不必苛求。 《焦氏族譜輩數字》: 和 云 麟 中 祥 錫 延 順 保 昌 宏 福 江 德 潤 國 英 繼 慶 常 前 發(fā) 廉 守 禮 榮 貴 積 賢 方 姓下第一字: 祥 錫 延 順 保 昌 宏 江 潤 國 繼 常 前 廉 守 榮 積 方 姓下第二字: 和 云 麟 中 福 德 英 慶 發(fā) 禮 貴 賢 以上“字”自第十一世啟用逐字排起,每字一世人,或選第一字或第二字為名字,以滿足現代個性化起名需求,單名不再苛求,但不能與祖上相沖。 十、宗祠 清道光十五年,我先祖以孝道為本,在村東北隅修建焦氏宗祠一座,有正殿、配殿、山門各三間,殿宇巍峨壯觀,富麗堂皇,院內外翠波參天,內供歷世神主、山門前有一魚塘,塘四周楊柳環(huán)抱,楊青綠柳,魚躍糧豐,風景宜人,每逢春秋祭日,合族老幼恭行祭奠,以示先祖恩德,以貽祖訓。吾靠有公祭始祖之心愿,看能否實現,但嘔心編譜,足見吾靠之心。 十一、文書十二、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