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什么時候傳入中國,讓中國葡萄酒流行起來

明朝時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提到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藥用價值。既然要了解我國最早的葡萄酒,那么便要先弄清楚我國最早的葡萄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元朝統(tǒng)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guī)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葡萄和葡萄酒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很多人都把葡萄的傳入歸功于“張騫“,畢竟張騫是“鑿空”西域的第一人。

葡萄酒起源于哪里?何時傳入中國的?

葡萄和葡萄酒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很多人都把葡萄的傳入歸功于“張騫“,畢竟張騫是“鑿空”西域的第一人。其實這事真不是張騫干的。葡萄的東傳真正在史書中有記載的是在《漢書》與《太平御覽》中。據(jù)兩書記載,帶回葡萄的是“貳師將軍"李廣利。莫高窟第323窟 張騫出使西域 初唐當年張騫受命漢武帝出使西域,進出都被匈奴扣押,兩次都是趁人不備從匈奴中逃脫,性命都差點不保, 哪有時間想著葡萄。

第二次張騫出使西域是了幾車絲綢,之后中原與西域之間就展開了貿(mào)易往來,這其中根本沒提過葡萄。而李廣利在公元前75年到公元前65年之間,曾三征大宛,大獲全勝后帶著繳獲的天馬和當?shù)氐奶禺a(chǎn)回到長安,其中就有葡萄的種子,或許也有葡萄干、葡萄酒。釀造葡萄酒,西域很多國家都有這種傳統(tǒng)習俗,但人家一直把這個作為機密,根本不外傳。

所以直到唐朝的時候,我們才釀出自己的葡萄酒!這得益于一個叫高昌的西域國家。高昌位于西域諸國的最東端,離中原很近。當年玄奘西天取經(jīng)路過此地就受到了熱情款待。唐太宗時期,高昌被并入大唐,葡萄酒的制作秘方也就不保了。高昌釀造的葡萄酒就是用一種叫做“馬奶予葡萄”的葡萄品種釀造的。這種葡萄呈細長的橢圓形,可能名字也由此得來。

后來唐朝也引進了這種葡萄,至此中原才制作出純正的葡萄酒,原本珍貴無比的皇家貢品也進了路邊的酒家。古代的敦煌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路重鎮(zhèn),從不缺美酒。莫高窟很多壁畫里也都描繪了古人立夏釀酒(你們的vintage)、開設酒肆、飲美酒等場景。莫高窟第108窟 宅子酒肆 中唐莫高窟108窟中描繪中唐時期的宅子酒肆。

這個屬于比較高檔的,多為仕宦階層來此消費,往往設在一間廡殿頂、帶鴟吻的宅子內(nèi),裝修豪華,宅外設舞伎表演,宅內(nèi)圍坐的酒客群中還有樂隊演奏。還有比較百姓化的。莫高窟第12窟 帳篷酒肆 晚唐莫高窟第12窟中還記載著晚唐時期的帳篷酒肆,即以簡易的布幕帳篷搭成,更大眾化,更接地氣。百姓來此任意喝上一碗,稱作“打碗”(可不是抖音上喝完酒砸碗的那個“打碗”)。

可以隨時售賣零酒,也可以叫“散酒店”。最近小翠為了一件事專門請教了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小翠:“請問莫高窟壁畫上是 粟米酒 還是 葡萄酒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據(jù)專家說,釀酒圖像無法區(qū)分是做“粟米”還是“葡萄”?!惫~~~但唐朝詩人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也說明葡萄酒已經(jīng)成了人們?nèi)粘I钪谐R姷臇|西,要用比較珍貴的夜光杯來盛。

李白詩曰:“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這首詩既說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間,又說明了葡萄酒的珍貴,它像金叵羅一樣,可以作為少女出嫁的陪嫁。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在元代,已經(jīng)有大量的葡萄酒產(chǎn)品在市場銷售?!恶R可·波羅游記》記載:“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許多好葡萄園,釀造很多的葡萄酒,販運到各地去銷售。

”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這樣一首詩:“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笨磥?,當?shù)乩习傩眨逊N葡萄、釀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元朝統(tǒng)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guī)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明朝時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多處提到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藥用價值。

李時珍寫到:“葡萄酒……駐顏色,耐寒?!本褪钦f葡萄酒能增進健康,駐容養(yǎng)顏。明代徐光啟的《農(nóng)政全書》卷30中曾記載了我國栽培的葡萄品種有:水晶葡萄,暈色帶白,如著粉形大而長,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兩種,酸甜兩味;綠葡萄,出蜀中,熟時色綠,至若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睛,味勝甜蜜,無核則異品也;瑣瑣葡萄,出西番,實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棗,味尤長。

中國最早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紅酒的?有什么歷史記載嗎?

對于一個資深酒鬼來說,還是很愿意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紅酒的提法似乎有些太專,它的種類和釀造方式也很復雜,我們就姑且將其代稱為葡萄酒吧。說到釀葡萄酒,首先得從葡萄講起。既然要了解我國最早的葡萄酒,那么便要先弄清楚我國最早的葡萄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提到葡萄的應該是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不過,當時叫法有些差異,稱作山葡萄、刺葡萄或野葡萄。

到漢代時,《史記》稱作“蒲陶”,《漢書》則作“蒲陶”,《后漢書》又寫作“蒲萄”。蒲萄種植技術(shù)和蒲萄釀酒技術(shù),應該是由西域引入的。不過,漢代以前我們是否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尚有爭議。但據(jù)司馬遷的記載來看,這兩項技術(shù)是西域傳來無疑。按照《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

”這記載的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所見,之后漢朝派使者取回苜蓿、蒲萄等作物的種子,開始普及耕種。就此來看,我國最晚到漢代時,已經(jīng)開始人工種植蒲萄,并用蒲萄釀酒了。但按照我個人的看法,我國古代釀酒技術(shù)起源很早,雖然主要為糧食酒,卻并不能排除曾有果酒的事實,可能也曾用野葡萄釀酒。只是,由于同糧食酒比起來,蒲萄酒不易貯藏,且口味略遜,不太符合國人口味,可能一度失傳了。

而到張謇出使西域時,見大宛國種植蒲萄,并以此釀造美酒,又與中原白酒體系不同,顯得十分新鮮,故而漢代又懷著好奇之心引入了蒲萄種植技術(shù),并采用了他們的釀酒技術(shù)。統(tǒng)治者對葡萄酒的喜愛是顯而易見的,魏文帝曹丕還曾在《詔群臣》中大肆夸耀葡萄酒之精妙,認為飲蒲萄酒喝醉后睡一晚便清醒,且味道甘甜而不齁膩,性涼而不寒,可以解乏解渴。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