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東漢自劉秀開國以來,第一次有地方軍閥勢力進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陽,董卓從一個地方軍閥搖身一變,成為東漢朝廷最有權勢的人,同時董卓也是當時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沒有之一。漢和帝以后,東漢王朝陷入內外交困、一蹶不振。董卓當時控制的地盤是從洛陽到長安一帶的核心地區(qū),包括涼州一部分地區(qū),也就是中原地區(qū)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個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區(qū),是成就王霸之業(yè)最有利的位置,沒有之一。
東漢和西漢有什么分別?
西漢時代秦朝末年,農民出身的劉邦消滅了項羽以及他所分封的諸侯王國們,繼秦朝以后再度統(tǒng)一中國。漢高祖劉邦去世后,惠帝劉盈即位,發(fā)生了呂后專權。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臣平定諸呂之亂,擁立劉邦與薄姬所生的代王劉恒為帝,這就是漢文帝。文景時期,經濟發(fā)展迅速,社會趨于安定,但是依然對匈奴采取懷柔政策。漢武帝時期,南平百越,北克匈奴,西通大宛,東滅朝鮮。
“寇可往,我亦可往”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強音。武帝后期,國力有所衰微,但“昭宣中興”挽救了局面。宣帝劉洵在位時期,西漢國力達到極盛,進一步擊潰匈奴,并且在神爵2年設置西了域都護府(歷史教科書所選用的西漢最大版圖即是漢宣帝時期)。宣帝以后,國家終于日漸衰落,不復當初強盛。元、成、哀、平四代帝王個個紙醉金迷、放任外戚專權,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公元9年,權勢滔天的外臣王莽篡位,廢除孺子嬰,建立了新朝。東漢時代西漢舀陵侯劉買的后裔,南陽人劉秀、劉演兄弟聚兵反抗王莽,逐漸形成氣候。在新朝末年的亂局中,劉秀掃滅群雄,克定禍亂,復興了大漢王朝。歷史上將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稱為“東漢”,他就是東漢光武帝。光武帝劉秀雖然結束了國內的亂局,但是他無力對外用兵,只能維持百廢待興的現(xiàn)狀。
一直到他去世后,明帝劉莊和章帝劉炟勵精圖治,并收復西域,北擊匈奴,開啟了“明章之治”的時代。漢和帝永元年間,憑借著前代的良好根基,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漢和帝以后,東漢王朝陷入內外交困、一蹶不振。首先是長達13年的西羌之亂,導致關中地區(qū)荼毒深遠,民生凋敝。其次,自漢順帝以后,鄧氏、宋氏、閻氏、梁氏等外戚家族先后專權亂上,創(chuàng)下了中國歷史上外戚干政的巔峰。
桓、靈時期,外戚的勢力雖然瓦解,但是宦官干政又步入前臺,造成了更加慘烈的結果。漢靈帝時期,在黃巾之亂和諸侯割據(jù)的沖擊下,東漢已經日落西山。公元220年,權臣曹丕篡位,結束了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東漢與西漢的聯(lián)系與分別西漢是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漢高祖劉邦本人出身于布衣草莽,他的幕僚武將集團也大多來自于民間。
這些開國顯貴大多不是世襲階層,背后沒有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東漢是士族與地主階級所建立的政權,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些大士族可以主導國家政治,小士族則形成地方割據(jù)。劉秀這一支南陽劉氏距離漢高祖劉邦的直系血脈已經比較遙遠了。劉秀屬于沒落的貴族階層,他的出身遠高于當初白手起家的劉邦,本人在南陽當?shù)仡H有威望。
光武帝劉秀建國時,過于優(yōu)待士族,雖然他本人能夠壓制士族集團,但到了后來,外戚、士族逐漸坐大、盤根錯節(jié),成為了拖垮東漢的原因。東漢時期,許多龐大的封建士族集團正式形成。三國時代的袁紹家族,司馬家族;西晉時代的楊氏家族;東晉時代的王、謝家族都是在東漢時期才逐漸發(fā)跡的。因此,劉秀建立的東漢雖然是西漢的延續(xù),但其實也可以說是另一個嶄新的政權,因為無論是開國過程、統(tǒng)治階級的成份都與西漢時代相去甚遠。
東漢末年群雄瓜分天下,誰的位置最有利?
如果僅僅從地理位置上來分析,那無疑就是發(fā)家于涼州,坐擁于關中,以長安為都城的西涼軍閥董卓了。董卓才是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謀和雄心,也許統(tǒng)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夠挾制天子,就是因為董卓是奉了大將軍何進的命令,率軍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進誅殺宦官,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身為大將軍的何進,居然提前被宦官設計殺害,隨后何進部下沖入皇宮,殺盡所有宦官。
正當京城洛陽一片火拼,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同歸于盡的時候,董卓出場了,在得知京城洛陽大亂之后,董卓是唯一率領成建制軍隊進入京城洛陽的軍閥,董卓以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控制了京城洛陽,收編了何進屬下的部隊,同時控制了小皇帝,掌握了東漢朝廷的政權。這是東漢自劉秀開國以來,第一次有地方軍閥勢力進入并控制了京城洛陽,董卓從一個地方軍閥搖身一變,成為東漢朝廷最有權勢的人,同時董卓也是當時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沒有之一。
在何進沒有被殺之前,東漢朝廷雖然一片黑暗,但是以何進為首的朝廷尚能控制地方,地方勢力也不敢太過囂張,對于中央的命令還是會遵守的,況且何進手中還控制著東漢朝廷最有實力的中央軍---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北軍五??墒钱斈昶蕉S巾起義的精銳部隊,任何地方軍都不是北軍五校的對手,現(xiàn)在這支軍隊落在董卓手中,如果董卓有能力、有雄心、戰(zhàn)略正確的話,真沒有后來的三國,要知道當時整個天下最精銳的部隊--北軍五校和西涼軍都控制在董卓手中。
董卓當時控制的地盤是從洛陽到長安一帶的核心地區(qū),還包括涼州一部分地區(qū),也就是中原地區(qū)的核心--河洛之地,位于整個天下中部偏西的地區(qū),是成就王霸之業(yè)最有利的位置,沒有之一。如果董卓真有戰(zhàn)略眼光的話,當時控制的地盤主要就是司隸州,也就是長安及三輔地區(qū)到中原核心洛陽,董卓可以把政權核心放在長安,沿洛陽到長安的路上布防對付關東聯(lián)軍,尤其是進入關中的函谷關、潼關,包括南邊的武關,控制這些主要據(jù)點,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軍根本進不來。
董卓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長安,并不是害怕關東聯(lián)軍,是因為洛陽離關東太近了,而且無險可守,關東聯(lián)軍能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洛陽,身在洛陽的朝廷不是太安全,再一個,關東聯(lián)軍的軍事力量任何一家都無法與董卓對抗,但是合在一起,勢力就與董卓平分秋色了。事實上,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lián)軍根本就是一團散沙,不僅在軍事上被董卓打得到處逃竄,而且彼此還自相殘殺,董卓真有戰(zhàn)略眼光的話,完全可以擊敗關東聯(lián)軍,進一步問鼎關東。
董卓如果占據(jù)了洛陽到長安之間的核心地帶的話,派兵守住重要的險關隘口,就能鞏固在長安的朝廷,另外董卓接下來就是利用自已的軍事優(yōu)勢拉攏或收復涼州和益州,解除東進的后顧之憂,模仿當年秦國及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路徑和戰(zhàn)略,這在當時天下諸多諸侯中,絕對是優(yōu)勢中的優(yōu)勢。長安的西邊是涼州,涼州當時軍閥林立,董卓本身就是涼州人,可以拉攏一批人,打擊一批人,愿意跟隨自已的拉攏,不愿意跟隨自已的打擊,況且手中還有皇帝這張王牌,動不動可以皇帝名義下個詔書,讓不服從的人進京,不愿意服從的話,聯(lián)合涼州其他勢力擺平。
長安的南邊是益州,董卓如果擺平了涼州,下一步就要拿下益州,益州當時還是劉焉主政,劉焉在益州的政權并不安穩(wěn),完全是靠東州兵打壓本土豪強才勉強坐穩(wěn),董卓可以聯(lián)合益州本土豪強,許以利益,打擊劉焉,完全可以將益州收為已有。董卓如果收取了涼州和益州后,就可以伺機東進,攻打關東,董卓手里捏著皇帝,只要以皇帝名義下詔,不服從的就開始派兵打擊,將領當年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模式,以占據(jù)關中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以涼州和益州為后方,統(tǒng)一天下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