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節(jié)到了喝什么酒好整點有意境的哈哈
紅
酒
小糊涂仙適合你
月餅配茶
2,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特別是李白他的將進酒
GOOD
杜甫其實也挺能喝的,沒李白厲害罷了。
是啊。個個都到了酒精中毒的地步。
臣本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
3,學畫畫要很久才會畫的好嗎
好畫其實沒有什么概念的,只要有人喜歡,有人欣賞的就是好畫...
畫是客觀存在,賞畫是主觀行為,百人欣賞同一幅畫,可寫出百篇不同的賞析文章。畫是主觀創(chuàng)作,好畫又有客觀標志,我以為唐人張彥遠論畫時所概括的五句話,可引申出好畫的五點明顯標志。
第一句“像物必在于形似”,首先提到“形似”。歷代畫論家、繪畫大家,包括現(xiàn)代潘天壽、陸儼少、張大千、齊白石等人,對于“形似”都有見解。潘天壽說:“不能不要形而寫神”,他認為“把老虎畫成了狗,老虎的神肯定捉不住”。他又說:“做人一定要老實,實事求是,但畫畫不能太老實,否則就沒有藝術(shù)性。”潘天壽筆下之形,似乎在老實與不老實之間。陸儼少說:“為人要正派,畫卻要調(diào)皮”,他筆下之形,似乎在正派與調(diào)皮之間。張大千的教學語言是:“簡略地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畫當然不如攝影;若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傳神超物的天趣,這便是繪畫的藝術(shù)?!睆埓笄ЧP下之形,明確在“像與不像之間”。齊白石認為,“不像”為“欺世”,“太像”為“媚俗”,他要求筆下之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從張彥遠提出“形似”,引申出繪圖“似與不似”的辯證統(tǒng)一?!八婆c不似”統(tǒng)一的妙處,我以為是好畫的第一個重要標志。
第二句“形似須全其骨氣”,引申出繪圖“形與神”的辯證統(tǒng)一?!靶闻c神”統(tǒng)一的妙處,理應成為好畫第二個重要標志。
第三句“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強調(diào)構(gòu)思、立意、意境之重要性。在此之前,南朝宋時宗炳說,繪畫“萬趣融其神思”,強調(diào)“暢神”。與宗炳同時代的王微也強調(diào)繪畫前先要神思,說“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實際強調(diào)“意在筆先”??梢姡饩成铄錇楹卯嫷牡谌齻€重要標志。豐子愷畫之所以深受海內(nèi)外藏家喜歡,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的畫,構(gòu)思新奇,意境深邃,耐人尋味。畫飲酒圖,他的構(gòu)思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梅花”,格調(diào)高雅,不乏情趣,酒味、韻味無窮。
第四句“而歸乎用筆”,強調(diào)筆墨、加工手段,即要“筆妙墨精”。李可染稱用筆為“意匠”,說“意境與意匠是中國畫的兩個主要關(guān)鍵。若有意境而沒有意匠,意境就會落空?!彼麖娬{(diào)一幅好的中國畫,應當是既要有好的意境,又要“匠心獨具”。這樣又引申出繪圖“意境與意匠”的辯證統(tǒng)一。意境與意匠統(tǒng)一的妙處,是好畫的第四個重要標志。
第五句“故工畫者多善書”,字是中國畫的基礎(chǔ),繪畫必先練好字。歷代畫壇大家,一般皆為書壇大家,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人,書畫功力皆為一流。字的優(yōu)劣,便成了一幅畫作高下的第五個重要標志。
不一定啦
只要有決心和毅力
不多久就會學好的
偶姐姐就是這樣的啦
看天賦和耐心`還有刻苦`每天50張速寫 一天各畫2張素描 水粉``天天不間斷 2年時間 (我和我的同學都是這樣熬過來的) 統(tǒng)招和單招(河南?。r:速寫滿分100分 不會下90分(統(tǒng)招98分)水粉滿分100分 不會下85 素描滿分100分 不回下85 對了`還要看自己的領(lǐng)悟能力`
畫畫是要看你的領(lǐng)悟能力的,是急不來的。
其實還有一種,就是當你要畫的像某物時,越像久越好。
其他的本人也不太了解,不管是什么“題材、內(nèi)涵、大小和技巧!”都是人為感覺的,就像字寫的怎么樣,感覺越舒服越好。大小沒關(guān)系,題材也沒關(guān)系畫的好壞,整體來說技巧還是體現(xiàn)在色彩和線條的流暢程度;如果畫是有目的的,當然內(nèi)涵和重要。
我認為天賦最為重要。
4,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畫龍點睛之筆
飲酒(其五) 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少年時代受家庭和儒經(jīng)的影響,懷有兼善天下,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由于東晉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quán)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xiàn)實的,《 飲酒 》組詩共二十首,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詩表現(xiàn)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讀者喜愛它,不僅僅因為它語言淺近,結(jié)構(gòu)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于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棄官歸田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xiàn)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回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結(jié)廬",建造房屋;"人境",人們聚集的地方;"車馬喧",車馬的喧鬧,意味著上層人士間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塵.詩人將住所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詩人緊接著就有了一問:"問君何能爾" 你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呢 ?然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意思是說精神和現(xiàn)實拉開了距離,超脫世俗的功名利祿,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寧靜的.寧靜在心,心不動,外邊的世界就不會動.表達了作者超脫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一個歸隱之士的高雅情志躍然紙上.它告訴讀者,詩人的心靈超然凈化,使車馬喧鬧的環(huán)境也因之幽靜僻遠了,詩句涵蘊著深刻的哲理."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同時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個為權(quán)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這四句借眼前之物,談人生哲理.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其結(jié)構(gòu)設計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轉(zhuǎn)折,造成懸念,類似"拗救".第三句借勢發(fā)問,第四句給出答案,四句渾然一體,以致于以造語奇險著稱的忘安石都稱贊說:"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之所為與所見,詩人所見乃"菊",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為詩人內(nèi)心情致的物象;詩人所為乃是在自己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間見其高潔的情致. "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見":居心于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脫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閑心情.還有一種版本將"見"字寫作"望"字,蘇東坡認為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屬于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一種無意識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簾.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寫出了詩人"悠然"所見之景,體現(xiàn)了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這四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物我兩忘的情態(tài);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圖境,把主體的情感化為客觀的景物.難怪明人謝榛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二句是對全詩的總結(jié)."此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 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這是全篇之髓.在這里可以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可邏輯的語言卻無法體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詩人在物我兩忘和同構(gòu)中領(lǐng)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無非是在告訴讀者:你們看,這歸隱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為官,去為"五斗米"折腰 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莊哲學的痕跡,也可以讓人感悟到后世禪宗大徹大悟的意味.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這二句提示了全詩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這首詩既抒發(fā)了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的欣悅,又蘊含著詩人對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如:"結(jié)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抒寫超脫塵世的感受,是抒情,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水乳交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為后世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于景中.詩的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陶淵明的(其五)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更是膾炙人口,被人們所推崇。"見"字畫龍點睛之筆,傳神地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飲酒(其五)· 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詩表現(xiàn)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此詩不僅語言淺近,結(jié)構(gòu)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于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棄官歸田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xiàn)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回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暮江吟的 暮是 什么意思
傍晚
暮:下午,傍晚,題目意思是傍晚在江邊飲酒作詩。 《暮江吟》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絕。[編輯本段]古詩欣賞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誤把珍珠寫為真珠,詩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這里的真珠即珍珠。[編輯本段]詞語注釋 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瑟瑟:碧綠的顏色。 憐:可愛。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農(nóng)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編輯本段]古詩譯文 一道余輝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xiàn)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寫作背景 這首寫景詩約作于唐長慶二年(822)。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經(jīng)襄陽、漢口,于十月一日抵(di)杭,此詩當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cè)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見,隨口吟成,格調(diào)清新,自然可喜,讀后給人以美的享受。[編輯本段]詩句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xiàn)內(nèi)心深處的情思。 全詩構(gòu)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被迫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shù)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耙坏罋堦栦佀小?,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鞍虢虢t”,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shù)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gòu)。”(《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如果說,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純屬那一時代“貴尚形似”(鐘嶸《詩品》)的文藝思想在謝朓審美意識中的積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寫了日落時一個凝結(jié)了的瞬間,像一幅淡淡潑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畫;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盛唐以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語,見《唐音癸簽》卷二)的文藝思潮,在白居易筆下,審美的凝聚而創(chuàng)構(gòu)的藝術(shù)意境。它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一個時空運動著的過程,豈止是一幅金碧輝煌的水彩畫,簡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組鏡頭,于是,隨著長鏡頭的推移,我們的審美意識很快地轉(zhuǎn)移到長短鏡頭的組接而搖出來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來了。 黑格爾說過:“詩不會像繪畫那樣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間以及某一情節(jié)中的某一一定的時刻,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寫對象的內(nèi)在深度以及時間上發(fā)展的廣度把它表現(xiàn)出來?!保ā睹缹W》第三卷第六頁)這中間有賴“可憐九月初三夜”這一直抒胸臆的詩句作為內(nèi)在情感的粘合劑。正是這種特定時空意識下的獨特的審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紅”和“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兩個鏡頭系統(tǒng)創(chuàng)構(gòu)為動態(tài)性的藝術(shù)整體了。愛森斯坦說過:“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shù)之和而更象兩數(shù)之積。”這可以理解為任何一種藝術(shù)樣式的多維交叉、雙向反饋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它所包含的藝術(shù)意蘊都會更加醇厚、濃郁和結(jié)實,它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模糊性、復合性的雜糅情感。你看吧,當殘陽斜映,晚霞鋪展的瑟瑟江水,變幻莫測地在詩人視野中漸漸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靜謐的蒙太奇鏡頭,又輕搖著舒展在詩人眼前了。抬頭仰望,彎彎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懸、浮動;低頭俯視,顆顆晶瑩的露珠在江邊花草上凝結(jié)、閃亮。真是“在泉為珠,著璧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靈集》中評王維語)詩人禁不住脫口贊美道:“多么可愛的夜呀!”這是驚嘆,也是陶醉。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向往超脫、寧靜的意趣,統(tǒng)統(tǒng)和盤托出卻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無窮、領(lǐng)悟不盡。這兒,我們可以參證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語:“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八玫降姆路鹗且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宮體詩的自贖》)可不是嗎?我們今天讀這樣的詩,還禁不住產(chǎn)生神話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彎新月,莫非真是飛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開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顆顆露珠莫非是他們在游戲中射向藍天、撒落人間的粒粒彈丸吧!這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一道西下的夕陽,鋪映在江水之中;陽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xiàn)出紅色。這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畫。前一句中的“鋪”字用得高妙,不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太陽接近地平線時斜射在水面上的狀態(tài),而且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顯得很平緩,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后一句抓住殘陽照射下江中細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變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反射著陽光的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來是珍寶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這里形容背陰處江水的碧綠色。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一張精巧的弓。這兩句寫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上,涼露下降。此時風光,猶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用“真珠”比喻露珠,不僅形象地道出其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 由描繪一江暮色,到贊美月露,中間似乎少了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翱蓱z”,可愛。“真珠”,即珍珠。 評解 這首七絕是一首寫景佳作。語言清麗流暢,格調(diào)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全篇用“可憐”二字點逗出內(nèi)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云:“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短扑卧姶肌吩u云:“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下午,傍晚,題目意思是傍晚在江邊飲酒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