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作為我國醬香型白酒的代表,它擁有著十分顯著的特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茅臺酒也呈現出了一種青睞和購買的趨勢,體現出了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送人都會選擇茅臺酒,更加的高端大氣,而且對人的身體也有著一定的好處,作為一款保健類型的白酒,為了滿足大眾化的口感,特別推出了茅臺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讓人們去進行選擇,那么兩者有什么樣的不同之處呢?
優(yōu)質低度酒工藝比高度酒復雜
我國白酒的特是點甘洌芳香,酒度較高。一旦降度,就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和原酒的風味、風格有明顯變化;二是降度后出現渾濁(白濁)乃至沉淀;三是口味不調和、易出現水味。因此,低度白酒的生產要求保持原酒風格,又不能出現渾濁現象,要保證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雜”、“低而不濁”的質量,并具有明顯的典型性。
各酒廠生產低度白酒過程基本是一致的。低度白酒生產一般要經過選擇酒基、加水降度、處理渾濁、調香調味、靜置貯存等一系列工藝才能生產出優(yōu)質的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生產中的勾兌工作比高度酒勾兌難度要大一些,一些名優(yōu)低度白酒要經過數次勾調,要保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綿柔、后味凈甜。而處理降度后的渾濁,其手段多種多樣,但要把出現渾濁的物質適當除去,又不至于使其它香味物質也被同時除去,難度也很大。
糧食經過發(fā)酵后釀出的酒一般是十幾度,十幾度的酒經過蒸餾,前期出來的酒可達80多度(稱酒頭)。掐頭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餾兩頭,取中間部分,一般可達50度。真正成品酒度數是要經過不同批次、度數酒互相勾兌確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過降度處理(在釀酒工藝中稱“加漿”)得來的,不是人們常說的簡單加水勾兌。
白酒的酒度多少,并不是、也不能代表著酒的質量風味的優(yōu)與劣,高酒度作為過酒癮來說尚可起些效果,但是醬香型白酒最佳度數是53度。
為什么低度茅臺酒這么便宜
眾多酒友眾說紛紜。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白酒近幾十年的變化,在70年代以前,比如說濃香型,你幾乎看不見有38°或43°的,都是60°;而清香型白酒幾乎都是65°的,醬香更不用說,都是53°,而在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大多數酒都進行了降度,一時間,低度白酒滿天飛,我不去評價低度酒好還是高度酒好,我們片面的從某一個方面去判斷都是很難有說服力的,我們盡量去描述兩種產品的不同,讓喜歡的人自己去選擇。那低度白酒為什么不能做到有效的降低甲醇呢?我們都知道了低度白酒的形成,大致有三種,一種是食用酒精勾兌降度,一種是純糧食酒降度,還有一種就是沒有高溫蒸餾等工藝的自然發(fā)酵的,比如米酒。正宗茅臺酒分53度,43度和38度,價格最高屬53度,最便宜是38度,國人都喜愛喝或收藏高度53度茅臺酒,低度茅臺酒越方價格越便宜,下面給大家一個比例,比如同樣是90年代53度一瓶,43度,38度,酒精度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53度茅臺90年代的能賣8000千元,43,38度,低度酒也就1000左右甚至更少。
綜上所述,茅臺低度白酒與高度白酒相比,可能工藝要更加的復雜,從而展現出了自己最明顯的特征,在經過發(fā)酵之后會經過蒸餾,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都能夠代表一定的質量和口感。關鍵我們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去進行細細品味,可能對于年輕人而言,對于低度白酒要更加傾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