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地亞哥朝圣之路
一般徒步,每天的行程按照強度的不同,徒步距離在20~50公里不等。受制于路況,天氣,身體狀態(tài),負重程度,是否翻山涉水,是否是獨自徒步還是需要配合同行伙伴這些主要因素。
個人覺得,普通負重10~20kg的情況下,如果你沒日沒夜的走,路況正常無爬山,如果一天超過40公里,可能會讓身體處于一種略疲勞狀態(tài)。較好的是控制在40km以內。
我當初走的是西班牙圣地亞哥朝圣之路,法國線。正好1000公里。1個月走完,中間調整休息過1天。
因為此路線開發(fā)非常完善,沿途路況,風景,住宿,補給都非常非常的好,所以作為徒步者,是非常享受的。每天就走30km左右。當然比如最后一天沖刺終點,也許40~50km。最難忍的也許是頭一個星期,那個星期,主要是腳沒適應,會磨出水泡,也會有輕微疲勞感。不過1周以后,基本就能健步如飛了。
到了最后300公里時,整個身體狀態(tài)上了,徒步基本就是享受了。
西班牙朝圣之路的沿途風景又沒得說,所以…每天走的都特別有勁。
長時間的徒步,注定孤單。
個人覺得更適合獨自上路,因為跟著別人的節(jié)奏,或者照顧別人的節(jié)奏,是件很累的事情。所以一般結伴徒步,也是早上一起出發(fā),然后終點碰頭。
當然,你的伙伴跟你磨合到一個節(jié)奏就無所謂了。
本人就更喜歡徒步時獨處的感覺。
到了晚上,再大家一起聚在一起泡泡腳丫子聊天扯淡之類的。突然想到既然這么提問,也許題主沒有太多長途徒步經驗,那么每天距離建議控制在18~25公里。每天最后幾公里的時候,你應該會覺得腳發(fā)熱發(fā)癢,極其痛苦,堅持住。
到了每天終點后,你甚至都可能有點瘸。這時候建議泡個腳,穿涼拖鞋,超級舒服。
放松2,3個小時后基本就緩和了。
第二天繼續(xù)上路也許確實不愿邁出腿,感覺無法再走20公里,但是要相信自己,一般走了1個小時后身體就屈服了。然后每天身體往復。出發(fā),堅持,痛苦,放松,恢復。所以徒步一定要有強烈的意志力支撐。為什么要這么走下去?
也許你出發(fā)前很明確,途中你八成會在某一天迷失,再繼續(xù)也許路就屬于你了。
2. 圣地亞哥朝圣之路終點
朝圣之路 The Way (2010)主演: 馬丁·辛 / 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 / 黛博拉·卡拉·安格 / 約里克·范·韋杰寧根 / 詹姆斯·內斯比特 劇情簡介 · · · · · · 美國醫(yī)生湯姆(馬丁·辛 Martin Sheen 飾)在兒子丹尼爾(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 Emilio Estevez 飾)不幸在法國遇#難之后,動身前往法國取回兒子的遺#體#和#遺#物。丹尼爾死#在了比利牛斯山,在去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圣之路上,他遇到了暴風雨,然后就這么平靜地離開了人世。這條通往教#堂的路,又被叫做“圣雅各之路”(Way of St. James)。 最初,湯姆的目的只是取回丹尼爾的遺#體,但是在到達了法國之后,湯姆卻決定要重新將丹尼爾已經走過的和沒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以更好地體會兒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重走圣雅各之路的過程中,湯姆遇見了三個從不同國家來到這里的“徒步旅行者”,他們都在尋找著生命力更大的意義,并希望通過徒步重新在世俗的世界里得到心靈的慰#藉。
3. 圣地亞哥朝圣之路路線
朝圣作者是孟憲蕾~《朝圣》 作者:孟憲蕾
到一定年齡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會突然感覺以前的自己像是活在一個封閉的容器中,沒有呼吸到多少自由的空氣。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隨波逐流活著,完成著別人的夢想,忙忙碌碌一輩子都是為別人做嫁衣。
每年朝圣的人多到即使新聞發(fā)布了,又有誰死在艱險崎嶇的路上,依然有人前仆后繼。讓他們不怕死也要去的,不是圣地的風光如何迤邐,空氣如何新鮮,而是得到救贖。
朝圣是一種儀式感,最主要的是感動了自己。你看,我為了得到救贖,不是什么都沒有做,我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心血。其實思想不轉變,即使去了西天,依然也成不了佛。
萬般皆雜念,唯有放下。放不下呢?那就背著唄?;ɑú莶輿]人欣賞,也要綻放也要生長。人活一世,即使沒有意義,也要開心也要快樂?;畛捎杏玫娜斯倘缓茫瑢ι鐣]啥貢獻的人也要生活啊。
簡單的快樂最幸福。一只蝴蝶迷半天,一只氣球飛半天,一輛自行車騎半天,一個梗笑半天。沒啥意義,只是這時刻,感覺到好幸福好寧靜。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
人生來都是一顆稚子之心,純凈無暇。是后來所經歷的一切,才改變這顆心最初的模樣。好在,心是有自愈能力的。
有些傷,笑一笑就撫平了。有些痛,哭一哭就釋懷了。有些事,瘋一瘋就不那么重要了。
朝圣,指望外物,指望情境感染,有一定的效果,但治標不治本。唯有朝內問心聽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原則內滿足自己,呵護自己。
好好愛自己,自己活成自己的圣地,才不枉此生。
4. 西班牙圣地亞哥朝圣之路
科隆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征。
1164年,科隆大主教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征戰(zhàn)意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zhàn)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圣王的遺骸。于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圣地亞哥、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后最有名的歐洲基督教朝圣地。1238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廷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于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
5. 圣地亞哥朝圣之路起源
屬于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qū)?! 】撞ㄋ固乩氖サ匮栏纾⊿antiago de Compostela,中國大陸的譯名為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qū)的首府。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勝地之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班牙境內和法國境內的“通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分別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為兩項單獨的世界文化遺產。
6. 圣地亞哥朝圣之路法國之路
奔牛節(jié) 舉辦時間: 7月7日到7月14日 舉辦周期: 每年舉辦一次 奔牛節(jié)的正式叫法是"圣·費爾明節(jié)"。
每年的7月7日至14日,在西班牙東北部的潘普洛納市,人們都要歡度圣·費爾明節(jié)。
圣·費爾明是潘普洛納市的守護神,這個節(jié)日因此而得名。
圣·費爾明節(jié)以牛為旋律,從清晨奔牛、中午耍牛到晚上斗牛,規(guī)模盛大、險象環(huán)生、高潮迭起,素有"舉世無雙的節(jié)日"之稱。
每逢節(jié)日,前 來領教這份激動的世界各地游人可達30多萬。
歷史 "奔牛"活動始于1591年。
當時潘普洛納人的意圖是把六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邊上趕到城里的斗牛場。
17世紀十鑫名旁觀者突發(fā)奇想,斗膽跑到公牛的前面,后來這便成為一種習俗沿襲了下來。
著裝 節(jié)日期間,當地人不論男女老幼,一色的潔白衣褲和運動鞋,脖子上圍一條紅領巾,腰系一條紅腰帶,個個精神抖擻。
場地 奔牛是在市府大樓附近一條狹長的小胡同舉行的,牛群從畜欄經小胡同跑至市中心的卡斯蒂利亞斗牛場,全程787米,只需1分50秒至兩分鐘,真是千鈞一發(fā),令人驚心動魄。
盛況 上午8:00時整,兩聲響亮的號令發(fā)出,十頭巨牛沖出畜欄。
一般四頭體大強壯的閹牛在前面領頭,其余六頭為野性十足、兇悍無比的斗牛(它們即是下午斗牛場上的主角)。
隨著牛背一起一伏地向小胡同內奔來,雜亂的牛蹄聲和著人們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奔涌而來。
那些不怕死的奔牛人涌在牛群周圍,邊跑邊喊。
其中出色的奔牛手巧妙地讓自己的腰部與牛角之間保持著1米的距離,既跑在牛前面,又不讓牛頂著。
能做到這一點的,將被視作真正的勇敢者,刊登在第二天的報紙上。
而那些跟在牛后的人,只配稱為起哄的膽小鬼。
耍牛 中午的節(jié)日,是在卡斯蒂利亞斗牛場的斗牛競技,也有人稱其為耍牛。
參加這項目表演的人,或雙人或單人出場,一身素白衣裝,持白手帕,系紅色的領巾和腰帶。
入場的牛比斗牛小而機靈,鋒利的牛角纏上了保護用的白布。
牛在場中橫沖直闖,人在圈里騰挪躲閃,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十分好看。
傍晚時分,真正的斗牛開始了,這是一天中最慘烈也是最具有刺激的節(jié)目。
"虐待動物"習俗 除了斗牛,在西班牙的鄉(xiāng)村節(jié)日活動中,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殘酷虐待"動物的習俗。
在西班牙東部地區(qū),村民們在狂歡節(jié)將瀝青粘在公牛的犄角上,使它們成為"火牛"。
被炙痛的火牛發(fā)狂地在人群中亂沖亂撞,圍觀者也陷入如醉如癡的狂歡中。
在美加尼斯·德拉波沃洛薩,人們有每年從教堂的鐘樓上扔下一頭活羊的習俗,維拉努瓦·德拉韋拉人則有斗驢的嗜好,一些地方則盛行騎士飛馬揪鵝頭的游戲等等。
保護神節(jié) 舉辦時間: 7月25日 舉辦周期: 每年舉辦一次 7月25日,是西班牙的保護神節(jié),全國要舉行慶?;顒印?/p>
該節(jié)也稱圣地亞哥節(jié)。
據傳說,耶穌的12個弟子之一圣徒圣地亞哥來到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地區(qū)進行傳教活動,為西班牙宗教的傳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死后被葬在那里。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宗教傳人,西班牙將其中居住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圣地亞哥-德孔普斯特拉,并將其去世的日子作為該國的保護神節(jié)。
至今,加利西亞的小城圣地亞哥-德孔普斯特拉不僅成為西班牙全國朝圣的地方,而且也是歐洲很多國家信徒的圣地,形成了一條影響廣泛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