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時土制酒壇能裝多少酒
有大的,有小的,能裝20——30升左右古時盛裝黃酒的土陶酒壇容量較大,最大的達到32升,現在一般在22~24升。黃酒珍貴的品質只有在土陶酒壇中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2,為什么古代人的酒量都那么好喝好幾壇才醉呢
為什么古代人的酒量都那么好,喝好幾壇才醉呢?現代人的酒量和古代比起來就差遠了,這是為什么呢?古代人能喝,首先因為他們愛寫詩更愛夸張,也喜歡把自己的好酒量作為豪爽派的標志來廣泛宣傳。古代的酒并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高度酒,而是度數低的米酒為主,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對于白酒記載最多的還是清朝。在清朝時期,白酒的名氣才開始變大。所以說,古人(尤其是清朝之前)能喝酒,是因為他們喝的米酒度數低。并且古人乘酒的器皿也比較小一些。酒起源于糧食,只有糧食富余才舍得釀酒,而釀酒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換種方式儲存糧食。蒸餾未發(fā)明之前,中外都飲用十度左右的低度酒。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fā)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fā)酵后就過濾而得。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在現在看來也就是一瓶白酒的量。古代人都喝低度酒,主要是因為元代以前的古代,蒸餾技術尚未發(fā)明,那時的人釀不出高度酒,因而沒有高度酒可喝之故。比如杜康、劉伶、曹植、李白、武松等酒界大伽,他們喝的頂多也就是十幾二十多度的糧食發(fā)酵酒,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高度醪糟或米酒。沒有蒸餾技術,酒就無法提純、提度數,只能停留在糧食發(fā)酵后的狀態(tài)。那時的好酒,也就是過濾了酒醅等物的酒漿狀濃液體,渾濁不清澈,口味醇厚甘美,喝起來也是有滋有味的。古詩中就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詩句描述。象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喝十八碗酒還上景陽崗打虎,應該都喝的是那種未經蒸餾提純提度數的低度酒漿而已,否則,要是喝現在蒸餾過的高度酒,他們那喝法,不醉得不省人事醉死才怪,還說什么作詩打虎?宋代開始傳統(tǒng)燒酒開始出現,甚至已經開始將就酒曲做法了。燒酒相比黃酒或者米酒酒精度更高更易保存,香味也更悠長,但蒸餾技術出酒率低,在古代也不是普通百姓喝的起的。北宋年間記載了一種經過反復二至三次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其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所以說古代人不是酒量好,而是當時技術還沒有蒸餾酒工藝,燒酒沒出現而已。當時度數最高的當屬黃酒,能有20多度,可以保證長時間存放不變質,甚至越存越香。低度的米酒是無法長期保存的。
3,古人經常喝幾壇酒卻不會醉難道他們的酒量很好
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無論是請客吃飯還是走親戚送禮都離不開酒,甚至還因此出現了酒文化。不過酒也分很多種,有白酒、紅酒、啤酒等,不同品種的酒度數都有所不同。而且酒這東西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以千杯不醉,有些人卻沾酒就醉,所以大家喝酒還是應該量力而行。不過也有人好奇,到底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么不同,為何古人可以喝幾壇都不醉呢?其實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最大差別就是度數不同。就拿白酒來說,白酒是用糧谷作為原材料,再加入曲和酵母進行腌制發(fā)酵,最終形成的一種蒸餾酒,所以白酒又叫燒酒?,F代的白酒就沒有低于四十度以下的,有些白酒的度數甚至達到了70多度,對于不會喝酒的人來說,完全可以一杯就把他醉倒。但反觀古代的白酒卻不同了。古代釀酒技術的始創(chuàng)者是杜康,所以現在才會有“杜康酒”一說。據說杜康制酒也是源于一次偶然機會。有一次,杜康將剩飯倒入了一顆被蛀空的空心桑樹中,之后他就忘記了這件事。誰知道,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米飯經過自然發(fā)酵,竟出現了一種液體,還散發(fā)出香味。杜康出于好奇,便嘗了嘗,沒想到味道極為甘甜,好喝極了,于是便稱之為酒。之后,經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和制造,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技術。不過,古代的釀酒技術還比較落后,很多工藝也很不完善,所以他們無法提取出高純度的白酒。切確地說,古代的酒大部分都是釀造酒和發(fā)酵酒等,其度數一般就是在10度或十多度左右,差不多相當于現在的啤酒,試想想如果是喝啤酒的話,很多人應該都能夠喝得下幾瓶吧。古代的白酒度數一直到了宋朝時才有所提升,但也僅僅是提升了幾度而已,完全沒有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所以當初在景陽岡上,武松連續(xù)喝十八碗酒也沒有醉,事實上,當時的酒度數也就在15度左右,就算是換作現在,很多人也能喝得下十碗八碗。要說古代的釀酒技術真正得到提升還是在元朝時期,眾所周知,元朝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人,他們世代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天氣寒冷,需要喝高濃度的酒來保持身體的溫暖,所以蒙古人幾乎人人都會喝酒。后來,蒙古人來到中原,便把釀酒技術也帶了進來,此時他們已經發(fā)明出使用蒸餾的方法來提高酒的度數了。不過當時的中原人喝習慣了低度數的酒,根本喝不了高濃度的蒸餾酒,所以這種白酒在當時并不受歡迎。不過雖然高濃度白酒不受歡迎,但蒙古人為了彰顯他們的民族文化,依然將這種高濃度白酒列為了百酒之首,并逐漸取代了低濃度的釀造酒。元朝滅亡后,明朝時期,低濃度釀造酒又得到了復興,可是在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后,高濃度酒再次卷土重來。這很好理解,因為滿人也是游牧民族,他們自然也更加鐘愛高濃度的酒。至此以后,這種高濃度的白酒就逐漸占據了整個市場,直至今日,再也沒有改變過。不過古人之所以能夠喝幾壇酒而不醉,除了因為酒的度數低以外,還有計量單位的不同有關。眾所周知,古代的一斤是16兩,而現代的一斤則是10兩,乍一看,古人的計量單位比較大,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那么準確的數字,所以他們的一壇酒其實并不滿,大概也就是三斤左右,而幾壇酒大概也就是10來斤,再加上酒的度數又低,只要會喝酒的人,幾乎都醉不倒。但現代人就不同了,他們都很實在,說幾斤就是幾斤,再加上白酒的度數又高,自然就更容易喝醉了。綜合以上種種來看,古代所謂的酒仙酒鬼其實都是有夸大成分的,畢竟依照古代酒的度數,在當代來說頂多算是飲料酒,根本和白酒不沾邊,如果這些酒仙酒鬼能夠連續(xù)喝下10斤現代幾十度的白酒而不醉的話,那才真正稱得上厲害了。不過酒雖好,卻不宜多喝,因為喝多了酒不但容易誤事,對人體也沒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