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名人小檔案 這樣的格式 孔子 簡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 2,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
- 3,孔子用思無邪概括詩經(jīng)那么你能用一言概括論語嗎
- 4,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孔子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呀直接解
- 5,孔子家語 中孔子用來比喻君臣關系的句子
- 6,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
- 7,三味書屋中為什么沒有孔子牌位而要向鹿行禮
1,名人小檔案 這樣的格式 孔子 簡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孔子
簡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只要這樣的都行,快快快1小時后就結(jié)束
2,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
魯哀公吊孔子的"誄文"旻天不吊,不憗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貢曰:「君其不沒於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簧荒苡?,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余一人』,非名也。
3,孔子用思無邪概括詩經(jīng)那么你能用一言概括論語嗎
思無邪也可概括論語,論語通篇都是仁義禮智信,教導如何成為一名君子,如何謹言慎行,沒有任何的污言穢語,而是諄諄教誨,思想不可謂不純潔也。但他更強調(diào)的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處世,我覺得可以用“行務本”來概括,引用“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你好!博大精深,浩瀚無窮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扯淡”反正一直在扯啦
4,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孔子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呀直接解
出處是禮記、意義是贊揚贊揚中華文明的文明禮儀
以下均為個人理解
結(jié)合古人的生活:襞為器皿之意。禮貌待人,就好像酒倒到容器里的這個動作,是規(guī)矩是體統(tǒng)是我們一貫所秉承的傳統(tǒng)。
深解意為:酒在容器里可任人享用,若無器皿裝載包容就只能白白浪費,不僅不為所用還是麻煩。人亦如此,待人寬和,廣交益友,那么朋友會甘心變成“器皿”,以助你發(fā)揮最大所能,所以中華智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此,利人利己,去干戈存玉帛。
禮,對于人來說,就像是酒有容器來裝它一樣
5,孔子家語 中孔子用來比喻君臣關系的句子
孔子的君臣觀是建立在對歷史進行反思的基礎上的,以民本,以仁為核心。君必須以道行政,臣則應以道事君。君臣的離合,以道是否相同的為前提,臣對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孔子的君臣觀表現(xiàn)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識的覺醒。以董仲舒為首的漢儒提出“三綱”說,對孔子的君臣觀加以改造,從而形成了所謂“綱常名教”?!叭V”說的君臣觀與孔子的君臣觀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然而兩千多年來,人們習慣于將這兩種不同的君臣觀混同起來,將“三綱”說的君臣觀,當成孔子的君臣觀??鬃铀^“君君、臣臣”(《顏淵》)又說:“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八佾》)臣對君忠是以君對臣以禮為前提的。君以禮待臣,換來臣對君以忠。君與臣的關系不是專權與屈從的關系。所謂“為君難,為臣不易”。(《子路》)就是說,為君與為臣都是不容易的,都要各自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子路問如何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臣對君應當忠誠,然而可以犯顏亟諫。供參考。
6,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
孔子60歲了,還拜師學琴。他學琴與別人不同,別人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求換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墒强兆訉W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十天,明明已經(jīng)彈熟了也不肯換新曲子。他不但把曲譜彈熟,而且還要通過曲子的旋律來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好學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所有的同學和老師 。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里,可以了解歷史和有關的典章制度??鬃舆M太廟后,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里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jié)束后,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xù)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么是都要問?!笨鬃勇犃苏f:“不懂就問,這就是禮?。 边@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成語故事叫“韋編三絕”,這個故事講的是用牛皮帶編串起來的這部竹間《易經(jīng)》書,,經(jīng)孔子反復翻閱后把牛皮帶都磨斷了好幾次,傳說《易經(jīng)》是我國古代幾位圣人黃帝、文王、周公等相繼寫成的,雖然難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學習,一遍一遍地翻閱,不但認真閱讀而且動手寫了好多心得,后人把這些心得稱為《易傳》。
7,三味書屋中為什么沒有孔子牌位而要向鹿行禮
舊時私塾都有孔子牌位供學生老師祭拜,魯迅的老師壽鏡吾有點反傳統(tǒng)思想所以不設孔子牌位,但又不能徹底免俗市,于是就對著應該放牌位的地方拜一下,將就了. 那幅畫中梅花鹿是伏著的,代表“福祿”(伏鹿) 梅花鹿: 鹿”與“祿”諧音,“鹿:包容“祿”的含義。祿者,俸給,俸祿,高官厚祿也?!暗摗钡谋玖x是“?!?,所以,“鹿”中又含有“?!钡脑⒁?。 “梅花鹿”與“梅花榜”有一定聯(lián)系:清代時,在魯迅故鄉(xiāng)紹興一帶,科舉考試之取錄名單發(fā)榜時是寫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寫,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順時針方向?qū)懭?,則至第50名時剛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構成一幅由人名編織的圓形梅花圖案——即被稱之為“梅花榜”或“梅花圖”。之所以要構成這種圖案也寓有象征意義,同“松鹿圖”中的“梅花鹿”相仿佛。 考試發(fā)榜是“梅花榜”,“松鹿圖”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見,“梅花”也是那時紹興讀書人美好的象征
三味書屋的創(chuàng)始人是想辦一所與眾不同的私塾,在三味書屋里只教授《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學古籍,不準教授試帖詩、八股文一類考取科舉功名所需的知識內(nèi)容。也就是說,三味書屋不是為清朝培養(yǎng)當官人才而設。這一良苦用心當時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見諸文字記載),所以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魯迅先生就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道“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扁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因為雖然沒有孔子牌位,但是孔子仍是讀書人景仰的偉人,仍是要拜的。